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中国粮食商业协会自我承诺

  中国粮食商业协会发布的T/CGTA 03—2023《大豆油加工质量安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GTA》制定。T/CGTA 03—2023《大豆油加工质量安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粮食商业协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粮食商业协会
2023年09月20日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 中国粮食商业协会
登记证号 511000005000158151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范围 行业自律,信息交流,业务培训,国际合作,咨询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孙豹
依托单位名称 中粮贸易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8号中粮广场A座8层 邮编 : 100000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GTA 03—2023
中文标题   大豆油加工质量安全技术规范
英文标题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and safety of soybean oil processing
国际标准分类号   67.200.10 动物和植物的脂肪和油
中国标准分类号   X10/29
国民经济分类   C133 植物油加工
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31日
实施日期   2023年10月20日
起草人   张海龙、张维农、贺军波、齐玉堂、印铁、姜德铭、卢鑫、汤见平、孙玉萍、常明、郑美应、郑山、黄祥、张传明
起草单位   武汉轻工大学、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粮(东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江南大学、武穴市福康油脂有限公司、麻城市康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北荆楚源油脂有限公司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豆油生产过程中的术语和定义、选址与厂区环境、厂房和车间、设施与设备、卫生管理、原辅料、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检验规则、产品的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召回管理、培训、管理制度和人员、记录与文件管理的要求。
主要技术内容   2.3生产技术要求
按照大豆油的生产工序,依次对清理除杂、调质破碎、轧坯、挤压膨化、浸出、混合油脱溶、水化脱胶、碱炼脱酸、脱色、脱臭、油脂包装与储存等各生产内容的技术规范做出要求和规定。
2.3.1 清理工序主要针对茎、杆、荚、塑料、尘土等杂质脱除及塑化剂残留防范控制,规定经筛选、风选和磁选等清理方法除杂后净料中杂质含量不超过1%,味、色泽正常,质量应符合GB 19641的规定。
2.3.2调质破碎工序主要针对清理后的净料大豆进行脱皮处理,规定调质后的大豆含水应控制在10%-10.5%便于破碎和仁壳分离,用皮仁分离器分离出豆皮和豆仁。
2.3.3 轧坯工序主要将粒状豆仁轧成片状,破坏油料的细胞组织,增加油料的表面积,缩短出油路程,提高出油率,规定轧坯后坯片厚度控制在0.25 mm-0.40 mm,粉末粒度<15%(通过20目筛),坯片不得露油。
2.3.4 挤压膨化工序主要将坯片转变成多孔的膨化料粒的过程,坯片经挤压膨化后,膨化料粒的容重增大,细胞被彻底破坏,孔隙度增加,外表面具有更多的油脂,便于后续的浸出,提高浸出效果。规定入膨化机的饱和蒸汽压力为0.65 Mpa-0.8 Mpa,温度60 ℃-65 ℃,入膨化机水分为10%-11%;出膨化机料粒温度为105-110℃,水分为12%-13%;经干燥冷却后,温度宜为50 ℃,水分为8%-10%[刘玉兰.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M].科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
2.3.5 浸出工序主要将膨化料中的大豆油萃取出来,规定浸出温宜为度50 ℃-55 ℃(低于浸出溶剂沸点下限5 ℃-10 ℃),料坯进入浸出器的温度宜为50 ℃-55℃,浸出时间宜为60 min-90 min,溶剂比宜为0.6-1.0 [刘玉兰.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M].科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
2.3.6 混合油脱溶工序主要将混合油中浸出溶剂蒸发掉,混合油采用过滤、悬液分离和重力沉降等方法除去杂质,混合油沉降过程中,应避免采用氯化钠水溶液作为沉降介质,防范氯离子进入毛油在后续油脂脱臭过程中可能形成3-氯丙醇酯等危害物。混合油采用两次蒸发和汽提工艺,具体工艺参数如表1所示。[刘玉兰.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M].科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
表1 混合油脱溶工艺参数
脱溶工序 温度(℃) 压力(kPa) 其它
第一蒸发 80-85 40-50  混合油浓度60%-65%
第二蒸发 90-100  40-50  混合油浓度90%-95%
汽提 110-115 30-50  残留溶剂量不超过100 ppm

2.3.7 水化脱胶工序主要将浸出毛油中磷脂等胶溶性杂质去除掉,提高油脂的稳定性,减轻后续工序负担。控制水化温度宜为50 ℃-80 ℃,水化时间宜为15 min-30 min,浓度85%磷酸添加量宜为油重的0.05%-0.2%[刘玉兰.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M].科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建议采用纯净水,降低氯离子含量,防范氯离子进入油脂中在后续油脂脱臭过程中可能形成3-氯丙醇酯等危害物。
2.3.8 碱炼脱酸工序主要将脱胶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去除掉,同时生成的皂吸附一些真菌毒素、色素等杂质。如表2、3、4示,考察了碱液质量分数、碱炼温度和超碱量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在表2中,在碱液质量分数为6%-10%随着碱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脱酸率上升,但碱液质量分数超过10%时,脱酸率下降,同时碱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还会增加中性油的损失。在表3中,在碱炼温度为30℃-50℃,随着碱炼初温的增加,脱酸率上升,但碱炼温度大于50℃时,碱炼效果小幅下降。超碱量对脱酸效果的影响如表4所示,在超碱量为0.05%-0.2%,随着超碱量的增加,脱酸效果较好,但随着超碱量超过0.2%,脱酸效果并没有增加,而且还会增加中性油的损失。
表2碱液质量分数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碱液质量分数(%) 6 8 10 12 14
脱酸率(%) 65 81 92 88 86

表3碱炼温度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碱炼初温(℃) 30 40 50 60 70 80
脱酸率(%) 75 83 95 92 88 85

表4超碱量对脱酸效果的影响
超碱量(%) 0.05 0.1 0.15 0.2 0.25
脱酸率(%) 75 80 85 94 92

综合上述考虑,规定理论加碱量按毛油酸价确定,控制碱液宜为质量分数8%-12%,超量碱宜为0%-0.2%,碱炼中和温度宜为50℃-80℃,中和时间宜为10 min-30 min,脱皂温度宜为65℃-90℃,水洗用水量宜为毛油重的4%-10%。
2.3.9 脱色工序主要将通过加入活性白土吸附油脂的脂溶性色素和多环芳烃及真菌毒素等风险因子,同时兼顾营养成分保留和油脂损耗。如表5所示,在脱色温度110℃,活性白土添加量0.8%时,在脱色时间10-30min内,随着时间的增加,脱色效果较好;但30min后,脱色效果并没有增加。如表6所示,在脱色时间20min,活性白土添加量0.8%时,在脱色温度90-120℃范围内,随着脱色温度的增加,脱色效果较好;但当温度大于120℃时,脱色效果反而下降。如表7所示,在脱色时间20min,脱色温度110℃时,随着活性白土添加量的增加,脱色效果也增加,但当活性白土添加量达到2.2%时,脱色效果已不再增加。
表5 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时间(min) 10 20 30 40
A475值 1.62 1.61 1.51 1.52

表6 脱色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温度(℃) 90 100 110 120 130
A475值 1.55 1.53 1.41 1.25 1.38

表7 脱色剂添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活性白土添加量(%) 0.5 0.9 1.3 1.8 2.2
A475值 1.86 1.56 1.2 1.05 1.01

综合上述考虑,考虑最新国标GB/T 1535-2017 大豆油国标对色泽要求,因此规定脱色剂添加量宜为油重的0.5%-2.0%,脱色温度宜为95℃-120℃,脱色时间宜为20min-40min,脱色压力宜为1.3kPa-3.3kPa。
2.3.10 脱臭工序主要将油脂中臭味及塑化剂、多环芳烃等有害风险成分同时抑制反式脂肪酸、缩水甘油酯、3-氯丙醇酯等危害物的生成。考察了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反式脂肪酸和塑化剂含量的影响,结果如表8、9、10、11所示,随着脱臭温度的增加,大豆油中3-氯丙醇酯含量也增加;同时随着脱臭时间的延长,大豆油中3-氯丙醇酯含量也增加。如9表所示,随着脱臭温度的增加,大豆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也增加;同时随着脱臭时间的延长,大豆油中缩水甘油酯含量也增加。如10表所示,随着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的增加,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均增加。如表11所示,随着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的增加,大豆油中塑化剂含量均降低。
表8 脱臭温度和时间对3-氯丙醇酯含量的影响
脱臭前含量(mg/kg) 温度 ℃ 时间 min 脱臭后含量(mg/kg)
0.3 210 60 0.31
0.3 210 80 0.38
0.3 210 100 0.56
0.3 210 120 0.61
0.3 230 60 0.4
0.3 230 80 0.46
0.3 230 100 0.65
0.3 230 120 0.91
0.3 250 60 1.1
0.3 250 80 1.65
0.3 250 100 1.92
0.3 250 120 2.23
0.3 270 60 1.8
0.3 270 80 2.2
0.3 270 100 2.3
0.3 270 120 2.35

表9脱臭温度和时间对缩水甘油酯含量的影响
脱臭前含量(mg/kg) 温度 ℃ 时间 min 脱臭后含量(mg/kg)
0.06 180 30 0.08
0.06 180 60 0.28
0.06 180 90 0.31
0.06 180 120 0.38
0.06 180 150 0.42
0.06 200 30 0.12
0.06 200 60 0.37
0.06 200 90 0.42
0.06 200 120 0.43
0.06 200 150 0.45
0.06 220 30 0.21
0.06 220 60 0.42
0.06 220 90 0.56
0.06 220 120 58
0.06 220 150 0.53
0.06 240 30 0.32
0.06 240 60 0.55
0.06 240 90 0.56
0.06 240 120 0.58
0.06 240 150 0.53
0.06 260 30 0.35
0.06 260 60 0.57
0.06 260 90 0.54
0.06 260 120 0.52
0.06 260 150 0.5

表10 脱臭温度和时间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脱臭前含(%) 温度 ℃ 时间 min 脱臭后含(%)
0 200 30 0.04
0 210 30 0.08
0 220 30 0.14
0 230 30 0.25
0 240 30 0.41
0 200 60 0.09
0 210 60 0.13
0 220 60 0.24
0 230 60 0.42
0 240 60 0.68
0 200 90 0.12
0 210 90 0.18
0 220 90 0.33
0 230 90 0.49
0 240 90 0.92
0 200 90 0.15
0 210 90 0.19
0 220 90 0.38
0 230 90 0.58
0 240 90 1.2

表11 脱臭温度和时间对塑化剂含量的影响
危险因子 脱臭前含量(mg/kg) 温度 ℃ 时间 min 脱臭后含量(mg/kg)
DEHP 0.982 240 120 0.556
DEHP 0.982 250 120 0.369
DEHP 0.982 260 120 0.206
DINP 0.786 240 120 0.55
DINP 0.786 250 120 0.485
DINP 0.786 260 120 0.411
DBP 0.817 240 120 0.163
DBP 0.817 250 120 0.137
DBP 0.817 260 120 0.103
DBP 3 200 100 1.8
DBP 3 220 100 0.42
DBP 3 240 100 0.22
DBP 3 260 100 0.18
DEHP 3.3 200 100 3.1
DEHP 3.3 220 100 2.8
DEHP 3.3 240 100 2.3
DEHP 3.3 260 100 1.5
DBP 3 240 80 0.8
DBP 3 240 100 0.35
DBP 3 240 120 0.22
DBP 3 240 140 0.12
DEHP 3.3 240 100 2.7
DEHP 3.3 240 100 2.3
DEHP 3.3 240 100 2.1
DEHP 3.3 240 100 2.05

综上考虑,规定脱臭温度不应高于240℃,脱臭时间宜为60min-80min,脱臭压力宜为0.27kPa-0.40kPa;油脂中塑化剂含量较高时,可调高脱臭温度至260℃、脱臭时间80min-100min,彻底脱除塑化剂同时考虑反式脂肪酸、缩水甘油酯、3-氯丙醇酯等危害物的产生。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查看
标准公告
  标准发布公告 2023/8/31 11:25:01

*由中国粮食商业协会于2023/8/31 11:25:01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3/8/31 11:25:0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