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中华中医药学会自我承诺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T/CACM 014—2016《中成药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ACM》制定。T/CACM 014—2016《中成药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8年02月13日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 中华中医药学会
登记证号 50000255-5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范围 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 科学普及 业务培训 咨询服务 书刊编辑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王国辰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中华中医药学会 邮编 : 100029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ACM 014—2016
中文标题   中成药上市后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技术规范
英文标题  
国际标准分类号   11.020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Q849 其他卫生活动
发布日期   2016年12月27日
实施日期   2016年12月27日
起草人   谢雁鸣、张允岭、马融、冼绍祥、朱明军、冷向阳、詹思延、刘建平、彭 成、商洪才、赵玉斌、黎明全、刘健、李素云、温泽淮、孙晓波、杨忠奇、邹建东、孙洪胜、何燕、 李学林、廖星、王志飞、黎元元、王连心、姜俊杰、常艳鹏、刘峘、张寅。
起草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专业委员会
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         中成药在发挥临床疗效的同时, 安全性问题亦不容忽视。报告ADR 有两种重要的途径, 首先是自发呈报系统, 即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FDA) 主导的, 也是我国药品上市后安全监管中最常用的一种被动监测方法。作为早期预警系统, 其作用是发现药品安全性信号, 但具有无法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局限性。其次是医院集中监测的主动监测模式,可计算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特征。将医院集中监测与自发呈报系统相结合, 共同推动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为加强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 CFDA2013 年下发了《生产企业药品重点监测工作指南》(食药监安函[2013] 12 号), 从而指导企业开展重点监测工作。
      目前医院的集中监测缺乏规范, 如设计不合理、漏报、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不良反应判读不规范等。因此, 制定相关技术规范非常必要, 有利于医疗机构规范开展医院集中监测, 明确监测目的,并进行合理的监测设计、严格的质量控制等。
      本规范参照国际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模式和先进设计理念与方法, 并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指导的框架下, 结合中成药自身特点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中成药的医院集中监测技术规范。目的在于获得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类型、程度及临床表现, 发现新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 确定危险因素, 为制定风险管控计划提供依据, 进而根据监测结论修改药品说明书, 实现目标产品风险最小化, 提高合理安全用药水平。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查看
标准公告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18/2/13 9:42:43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18/2/13 9:42:4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