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自我承诺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发布的T/GMES 034—2025《电网设备焊接质量检测及验收规范》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GMES》制定。T/GMES 034—2025《电网设备焊接质量检测及验收规范》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2025年10月14日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 ||
登记证号 | 516200005210368260 | 发证机关 | 甘肃省民政厅 |
业务范围 | 学术交流 咨询服务 培训交流 考察学习 机械展览 出版刊物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贾德强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兰州市城关区金昌北路208号 | 邮编 : 730030 |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
标准编号 | T/GMES 034—2025 | ||
中文标题 | 电网设备焊接质量检测及验收规范 | ||
英文标题 |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25.160.01 焊接、钎焊和低温焊综合 |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
国民经济分类 | C382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 ||
发布日期 | 2025年10月14日 | ||
实施日期 | 2025年10月14日 | ||
起草人 | 高健、蒋菲、滕玉林、孙贺斌、李军、李辉、张兆钰、张素慧、吴金花、张桓玮、赵同坤、吕岩婷、谢金鹏、张洋洋、周云飞、赵朝友、朱银斌、戴凯晴、刘宜瑞、逯伯琛。 | ||
起草单位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定西供电公司。 | ||
范围 | |||
主要技术内容 | 5 焊接质量检测 5.1 钢结构焊缝 本节适用于角钢塔、钢管塔(杆)、变电站构架、设备支架、避雷针等电网设备部件的焊接质量检测。其他非承压类设备部件的焊缝可参照执行。 5.1.1 焊缝分类 应根据结构的载荷性质、焊缝形式、工作环境及应力状态和重要性等对焊缝进行分类。若设计技术文件或产品标准中有规定,应按其要求执行。 焊缝类别的分类原则如下: a)焊缝在动载荷或静载荷下承受拉力、剪力,按等强度设计的对接焊缝、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为一类焊缝。 b)焊缝在动载荷或静载荷下承受压力,按等强度设计的对接焊缝、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为二类焊缝。 c)二类焊缝以外的其他焊缝为三类焊缝。 5.1.2 外观检查 (1)外观检查技术要求 a)所有焊缝都应首先进行外观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无损检测。 b)焊接接头的外观检查应经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20±3℃)后进行。 c)外观检查一般用目测。直接目视检测时,应使眼睛能够与被检件表面达到最佳的距离和角度。眼睛与被检件表面的距离不超过 600mm,且眼睛与被检件表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30°。直接目视检测的区域应有足够的照明条件,被检件表面至少要达到500lx的照度,对于必须仔细观察或发现异常情况并需要作进一步观察和检测的区域则至少要达到1000Ix的照度。在不易或无法进行直接目视检测的被检部位和区域,可以采用反光镜、望远镜、内窥镜、光导纤维、照相机、视频系统、自动系统、机器人以及其他适合的目视辅助器材进行检测。必要时应使用焊缝检验尺或5倍放大镜进行外观检查。对可经打磨消除的外观超标缺陷应作记录。 (2)外观检查质量标准 a)焊缝边缘应圆滑过渡到母材,焊缝应具有均匀的鳞状波纹表面。 b)焊缝表面不应有药皮、熔渣、焊渣。焊接件上的飞溅应清理干净。 c)镀锌焊件的所有焊缝均应封边。复杂的焊件镀锌前宜采取去应力退火处理,外观质量应符合DL/T 678中的相关规定。 d)图纸未作规定时,管桁结构的T、K、Y形接头的角焊缝焊脚尺寸hf按表2执行,其他角焊缝焊脚尺寸按较薄板厚度选用。 e)焊脚尺寸允许偏差;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加强角焊缝hf不应小于t/4且不应大于10mm,其允许偏差应为0mm~4mm。角焊缝及部分焊透的角接与对接组合焊缝焊脚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DL/T 678中的相关规定。 f)焊接接头错边允许偏差应符合DL/T 678中的相关规定。 g)没有装配要求的板件的焊接角变形应不大于3°。 h)钢管纵缝焊接后,检查纵缝处的弧度,与样板间的间隙应不大于4mm。 i)角焊缝的变形及其结构的焊接变形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焊接工艺规程的要求。 j)配网钢筋混凝土电杆连接件焊缝宽度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60%,焊缝有效厚度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35%。 5.1.3 无损检测 (1)无损检测技术要求 a)淬硬倾向较大钢材的焊接接头的验收应以焊接完工后至少48h后所做的检查结果为依据。 b)焊接接头无损检测的方法、技术条件和质量分级应根据部件类型特征,分别按GB/T 26951、GB/T 3323、GB/T 11345、GB/T 18851、DL/T 541、DL/T 542、DL/T 820、DL/T 821、NB/T47013的规定执行。 (2)无损检测质量标准 a)焊接接头表面检测宜选用MT或PT,铁磁性材料应优选MT。检验部位和比例按照设计要求选定。MT应按GB/T 26951及参照NB/T 47013.4规定进行检测,PT应按GB/T 18851及参照NB/T 47013.5 规定进行检测,一类焊缝Ⅱ级合格,二类焊缝Ⅲ级合格。 b)要求全焊透的焊缝,宜采用超声波检测方法检测其内部缺陷,抽检比例及质量标准按DL/T 678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当采用RT做补充检查时,其检测方法、抽检比例及质量标准按DL/T 678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c)不要求焊透的一、二类组合焊缝,无损检测可参照DL/T 541、DL/T 542标准执行,也可参照GB/T 11345标准进行超声波检测。 d)无损检测发现有超标缺陷时,应在其延伸方向或可疑部位作补充检测。如补充检测仍不合格应对该条焊缝上所有的焊接部位进行检测。 5.2 承压设备类焊缝 本节适用于消防给水管道、冷却水管道、罐式断路器筒体焊缝、波纹管等承压电网设备部件的焊接质量检测。焊接接头分类参照GB 150.1及NB/T 47013执行。 5.2.1 外观检查 (1)外观检查技术要求 a)所有焊缝都应首先进行外观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无损检测。 b)焊接接头的外观检查应经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20±3℃)后进行。 c)外观检查一般用目测。直接目视检测时,应使眼睛能够与被检件表面达到最佳的距离和角度。眼睛与被检件表面的距离不超过 600mm,且眼睛与被检件表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30°。直接目视检测的区域应有足够的照明条件,被检件表面至少要达到500lx的照度,对于必须仔细观察或发现异常情况并需要作进一步观察和检测的区域则至少要达到1000Ix的照度。在不易或无法进行直接目视检测的被检部位和区域,可以采用反光镜、望远镜、内窥镜、光导纤维、照相机、视频系统、自动系统、机器人以及其他适合的目视辅助器材进行检测。必要时应使用焊缝检验尺或5倍放大镜进行外观检查。对可经打磨消除的外观超标缺陷应作记录。 d)焊接质量检査人员应根据图纸要求对焊接部件进行宏观的尺寸检验。对重要部件应该在焊接过程中监测焊接变形,并在焊接或焊后热处理完成之后进行最终尺寸检查。 (2)外观检查质量标准 a)焊缝表面不应有不得有表面裂纹、未焊透、未熔合、表面气孔、弧坑、未填满、夹渣和飞溅物等缺陷。 b)焊缝与母材应圆滑过渡;角焊缝的外形应凹形圆滑过渡。 c)焊缝应具有均匀的鳞状波纹表面,且表面不应有药皮、熔渣、焊渣。 d)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电气设备壳体焊接接头表面不应有表面裂纹、未熔合、气孔、弧坑、夹渣和飞溅物;焊缝表面的咬边深度不应大于0.5mm,咬边连续长度不应大于100mm,焊缝两侧咬边的总长不应超过该焊缝长度的10%。 e)焊口错边量、棱角度及管道弯折度应符合标准要求。 f)波纹管焊接接头外表面应修整平滑,不应有毛刺、尖角、裂纹、气孔、咬边和对口错边,焊接接头应修整成圆滑的曲面,高度不大于1mm。 g)波纹管为多层时,管坏套合时各层管坏间纵向焊接接头位置应沿圆周方向均匀错开。多层波纹管各层间不应有水、油、污物等杂质。 5.2.2 无损检测 (1)无损检测技术要求 a)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当至少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无损检测,有再热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当在热处理后增加一次无损检测。 b)承压设备壳体的对接接头应当采用射线或超声检测,检测长度不得少于各焊接接头长度的20%,且均不得小于250mm。 c)采用不锈钢、铝合金制成的承压设备壳体焊接接头应采用渗透探伤方法进行表面检测,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焊接接头表面应当优先采用磁粉检测。 d)膨胀节中的纵焊缝应进行100%X射线检测,环向焊缝进行100%着色渗透检测。 e)消防给水管道对接焊缝应进行抽样射线检测或超声检测,检测方法按照GB 50184规定的IV级执行。 f)换流阀水冷却设备管道、膨胀水箱或高位水箱缓冲系统、去离子装置、补水装置等部件焊接对接焊缝应进行射线检测,检测按照 GB 50184 规定的IV级执行。 g)调相机油系统管道、冷却系统管道(内冷水管道、外冷水管道)的安装焊缝应按照不低于10%的抽检比例对管道焊缝进行无损检测。焊接表面缺陷检测按照 NB/T 47013.4、NB/T 47013.5 的规定执行,焊缝内部缺陷检测按照 NB/ 47013.2、NB/T 47013.3 的规定执行。发现不合格缺陷时应进行加倍检验,加倍检验中仍有不合格时则该批焊缝应进行100%无损检测。 (2)无损检测质量标准 a)按NB/T 47013对焊接接头进行磁粉、渗透检测,合格级别不低于Ⅰ级。 b)按NB/T 47013对焊接接头进行超声、射线检测,合格级别见表1。 c)当组合采用射线和超声检测时,质量要求和合格级别按照各自执行的标准确定,并且均应当合格。 d)膨胀节纵焊缝X射线检测合格级别应符合NB/T 47013.2规定的Ⅱ级;环向焊缝着色渗透检查合格级别应符合NB/T 47013.5 规定的I级。 e)不允许对成品波纹管纵向焊接接头补焊。 f)调相机油系统管道、冷却系统管道(内冷水管道、外冷水管道)管件和焊缝焊接质量应符合 DL/T 869的规定。 h)换流阀水冷却设备管道、膨胀水箱或高位水箱缓冲系统、去离子装置、补水装置等部件焊缝质量合格标准应不低于NB/T 47013.2 规定的Ш级。 5.3 铝及铝合金类焊接 本节适用于母线、电力金具、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电气设备壳体等设备部件的焊接质量检测。焊接接头的检查范围、项目及数量按DL/T 754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检验比例按照焊缝长度计算。 5.3.1 外观检查 (1)外观检查技术要求 a)所有焊缝都应首先进行外观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无损检测。 b)焊接接头的外观检查应经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20±3℃)后进行。 c)外观检查一般用目测。直接目视检测时,应使眼睛能够与被检件表面达到最佳的距离和角度。眼睛与被检件表面的距离不超过 600mm,且眼睛与被检件表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30°。直接目视检测的区域应有足够的照明条件,被检件表面至少要达到500lx的照度,对于必须仔细观察或发现异常情况并需要作进一步观察和检测的区域则至少要达到1000Ix的照度。在不易或无法进行直接目视检测的被检部位和区域,可以采用反光镜、望远镜、内窥镜、光导纤维、照相机、视频系统、自动系统、机器人以及其他适合的目视辅助器材进行检测。必要时应使用焊缝检验尺或5倍放大镜进行外观检查。对可经打消除的外观超标缺陷应作记录。 d)焊接质量检査人员应根据图纸要求对焊接部件进行宏观的尺寸检验。对重要部件应该在焊接过程中监测焊接变形,并在焊接或焊后热处理完成之后进行最终尺寸检查。 (2)外观检查质量标准 a)焊缝外形尺寸符合DL/T 754中的相关规定。 b)焊缝边缘应圆滑过渡到母材,焊缝应具有均匀的鳞状波纹表面。 c)焊缝表面不应有熔渣。焊接件上的飞溅应清理干净。铝和铝的对接焊缝采用氩弧焊或其他惰性气体保护焊工艺,焊接应开坡口,不得有裂纹、未焊透及未熔合等缺陷。 d)焊件变形弯折偏移不应大于0.2%,错口值(中心偏移)不应大于0.5mm(≤0.158,且不得大于3.0mm)。 e)均压环、屏蔽环和均压屏蔽环的支架与环体采用氩弧焊连接,焊缝应光滑,均匀一致,不得有咬边、裂纹、弧坑、烧穿、焊缝间断等缺陷。 f)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电气设备壳体焊接接头表面不应有未焊满、表面裂纹、未熔合、气孔、弧坑和飞溅物;焊缝表面的咬边深度不应大于0.5mm,咬边连续长度不应大于100mm,焊缝两侧咬边的总长不应超过该焊缝长度的10%。 g)采用搅拌摩擦焊焊接的铝合金焊接接头,焊缝表面应光滑,均匀一致,不得存在未焊透、下塌、飞边、表面下凹、空洞等表面缺陷。 5.3.2 无损检测 (1)无损检测技术要求 a)渗透检测按照GB/T 18851及NB/T 47013.5规定进行。 b)射线检测应按照GB/T 3323及NB/T 47013.2的要求进行。 c)超声波检测应按照GB/T 11345及NB/T 47013.3的要求进行。 d)a)~c)的无损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及合格标准应符合设计图样和技术条件的要求,或符合供需双方协议的要求。 e)对于特高压交直流设备壳体、公称壁厚>25 mm壳体及筒体和铸件连接的环向焊接接头,制造单位需采用图样规定的方法,对其A类和B类焊接接头,进行100%射线或超声检测。 f)除 e)规定以外的壳体对接接头,应对其A类及B类焊接接头进行局部射线或超声检测。局部检测长度不得少于各条焊缝总长的 20%(其中纵缝不少于10%,环缝不少于5%),且不少于250mm。具备条件时,也可采取射线方式进行检测。 (2)无损检测质量标准 a)焊缝表面质量应分别符合DL/T 754中的相关规定。 b)渗透检测后无裂纹、未熔合、密集气孔现象为合格。 c)射线检测后Ⅱ级及以上为合格。 d)超声波检测后Ⅱ级及以上为合格。 e)对于采用摩擦焊焊接的接头质量要求参照GB/T 34630.5执行。 5.4 铜及铜合金类焊接 本节适用于接地装置、引线等设备部件的焊接质量检测。 5.4.1 外观检查 (1)外观检查技术要求 a)所有焊缝都应首先进行外观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无损检测。 b)焊接接头的外观检查应经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20±3℃)后进行。 c)外观检查一般用目测。直接目视检测时,应使眼睛能够与被检件表面达到最佳的距离和角度。眼睛与被检件表面的距离不超过 600mm,且眼睛与被检件表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30°。直接目视检测的区域应有足够的照明条件,被检件表面至少要达到500lx的照度,对于必须仔细观察或发现异常情况并需要作进一步观察和检测的区域则至少要达到1000Ix的照度。在不易或无法进行直接目视检测的被检部位和区域,可以采用反光镜、望远镜、内窥镜、光导纤维、照相机、视频系统、自动系统、机器人以及其他适合的目视辅助器材进行检测。必要时应使用焊缝检验尺或5倍放大镜进行外观检查。对可经打消除的外观超标缺陷应作记录。 d)焊接质量检査人员应根据图纸要求对焊接部件进行宏观的尺寸检验。对重要部件应该在焊接过程中监测焊接变形,并在焊接或焊后热处理完成之后进行最终尺寸检查。 e)接地装置的检查部位为焊接部位和穿过地表上下300mm的部位。 (2)外观检查质量标准 a)焊缝的外形尺寸应符合图样的要求。 b)焊缝及热影响区表面不应有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及超标的咬边、弧坑、夹渣、密集气孔等缺陷。 5.4.2 无损检测 (1)无损检测技术要求 a)渗透检测按照GB/T 18851及NB/T 47013.5规定进行。 b)射线检测应按照GB/T 3323及NB/T 47013.2的要求进行。 c)超声波检测应按照GB/T 11345及NB/T 47013.3的要求进行。 d)a)~c)的无损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及合格标准应符合设计图样和技术条件的要求,或符合供需双方协议的要求。 (2)无损检测质量标准 a)渗透检测无裂纹、未熔合、密集气孔现象为合格。 b)射线检测后Ⅱ级及以上为合格。 c)超声波检测后Ⅱ级及以上为合格。 5.5 异种及复合材料焊接 本节适用于线夹引流板等设备部件的焊接质量检测。 5.5.1 外观检查 (1)外观检查技术要求 a)所有焊缝都应首先进行外观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无损检测。 b)焊接接头的外观检查应经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20±3℃)后进行。 c)外观检查一般用目测。直接目视检测时,应使眼睛能够与被检件表面达到最佳的距离和角度。眼睛与被检件表面的距离不超过 600mm,且眼睛与被检件表面所成的夹角不小于30°。直接目视检测的区域应有足够的照明条件,被检件表面至少要达到500lx的照度,对于必须仔细观察或发现异常情况并需要作进一步观察和检测的区域则至少要达到1000Ix的照度。在不易或无法进行直接目视检测的被检部位和区域,可以采用反光镜、望远镜、内窥镜、光导纤维、照相机、视频系统、自动系统、机器人以及其他适合的目视辅助器材进行检测。必要时应使用焊缝检验尺或5倍放大镜进行外观检查。对可经打消除的外观超标缺陷应作记录。 d)焊接质量检査人员应根据图纸要求对焊接部件进行宏观的尺寸检验。对重要部件应该在焊接过程中监测焊接变形,并在焊接或焊后热处理完成之后进行最终尺寸检查。 (2)外观检查质量标准 a)焊缝的外形尺寸应符合图样的要求。 b)焊缝及热影响区表面不应有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及超标的咬边、弧坑、夹渣、气孔等缺陷。 c)复层焊缝表面,应尽可能与复层表面保持平整、光顺。对接焊缝的余高,应不大于1.5mm。角接焊缝的凹凸度及焊脚高度,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规定。 d)母材为复合板时,当产品设计图样及技术条件无明确规定时,复层焊缝表面不允许有咬边。基层焊缝咬边深度不应超过基层板厚的10%,且不应大于0.5mm。咬边的连续长度不应大于100mm,且焊缝两边的咬边总长度不应超过该焊缝总长度的 10%,或按供需双方协议的规定。 e)电力金具的铜铝焊缝应完整,无气孔和裂纹,侧面错边不超过2mm,厚度错边不超过 0.5mm。焊缝四周不应有焊渣,电阻率应小于3×10-8Ω·m。 f)钎焊焊缝表面不应存在未填满和钎料泄露缺陷。 g)摩擦焊焊缝表面不应有未焊透、弱接合、隧道缺陷及结合面氧化物等缺陷。 5.5.2 无损检测 (1)无损检测技术要求 a)渗透检测按照GB/T 18851及参照NB/T 47013.5规定进行。 b)射线检测应按照GB/T 3323及参照NB/T 47013.2的要求进行。 c)超声波检测应按照GB/T 11345及参照NB/T 47013.3的要求进行。 d)采用一种检测方法无法确认检验结果时,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补充确认。 e)a)~c)的无损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及合格标准应符合设计图样和技术条件的要求,或符合供需双方协议的要求。 f)钎焊型铜铝过渡设备线夹的超声波检测按照 DL/T 1622 的规定执行。 (2)无损检测质量标准 a)渗透检测后无裂纹、未熔合、密集气孔现象为合格。 b)射线检测后Ⅱ级及以上为合格。 c)超声波检测后Ⅱ级及以上为合格。 |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
标准文本 | 查看 |
标准公告 | |||
---|---|---|---|
标准发布公告 | 2025/10/14 11:19:51 | ||
*由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于2025/10/14 11:19:51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10/14 11:19:5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