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自我承诺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发布的T/CES 350—2025《电化学储能监测平台数据信息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ES》制定。T/CES 350—2025《电化学储能监测平台数据信息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2025年10月13日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 ||
登记证号 | 51100000500006049 | 发证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业务范围 | 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专业展览、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贾利民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10层 | 邮编 : 100055 |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
标准编号 | T/CES 350—2025 | ||
中文标题 | 电化学储能监测平台数据信息技术规范 | ||
英文标题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ata inform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monitoring platform |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27.180 |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F 19 | ||
国民经济分类 | D4420 电力供应 | ||
发布日期 | 2025年04月30日 | ||
实施日期 | 2025年05月03日 | ||
起草人 | 周喜超、王楠、王庆、白杨、张志龙、乔雄、刘茂桂、郭寅远、张卫卫、孙 学军、彭勇、高逸峰、杨梅、赵栋、赵雪雯、李慧娜、慈龙生、梁大伟、赵锦、李振、孟辉、黄博 文、孙大帅、潘合玉、张迪、孙龙、师会芹、黄伟、王俊安、宋伟、池凤泉、柴继涛、时悦、杜晓 兵、黄浪、宋万广、张嘉豪、张梦迪、宋驰、姬来清、慈松、黄文杰、饶庆、周文瑜、李昌熙、符 明、陈彦桥、葛明成、王卫华、杨玉丰、冀家琪、朱新兵、王继军、陈勇、曲先鹏、陈建波、李政、 王运方、黄光美、刘辉、张玉魁、陶冶、马悦、时培好、蔡建永、张瀚峰、张鹏、陈世锋、张剑峰、 周思达、王硕、叶季蕾 | ||
起草单位 |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安徽继远软件有限公司、国网宁夏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有限 公司、国网新疆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北方工业大学、上海采日 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索英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北人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双杰电 气股份有限公司、许昌智能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开发区德联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海得新能 源有限公司、湖南赢科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简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中汇电气科技有限 公司、江苏威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电力装备有限公司、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为光能 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风零碳能源有限公司、江西剑安消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 有限公司、云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达智储科技(河北)有限 公司、广东融合聚能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慧川能安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华辰变压器股份有限公 司、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云储循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泰达新能源 技术有限公司、中标政联标准化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南京擎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弘正储能 (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苏州云能魔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昌开普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网山东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 司、江苏安之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为满足电化学储能电站远程监测要求所需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应用、数据安全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用户侧、电源侧、电网侧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应用,供其他类型的储能电站参考使用。 | ||
主要技术内容 | 本标准构建了一套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到应用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技术框架,旨在确保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与可用性,为大规模储能电站的远程监控与智能运维提供统一的数据基础。 在数据采集层面,标准对采集范围、精度、周期及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采集内容全面覆盖电池系统、储能变流器及辅助设施,具体包括从电池单体、模块、簇到电池组各级别的电压、电流、温度、SOC、SOH等关键参数,其中电压采集精度要求高达±3毫伏,温度精度为±0.1摄氏度,SOC/SOH精度误差不超过百分之五。数据采集与传输周期普遍设定为高速的5秒或1秒级,确保了状态的实时感知。数据质量遵循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等原则,并规定了全数检查与抽样检查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机制。 在数据传输环节,标准规定了多样化的采集与传输方式,包括终端采集、数据库表交换、数据接口、文件交换及消息队列。为确保数据在跨网络环境(尤其是生产控制大区与互联网)间安全流动,强制要求使用正向隔离装置、防火墙、数据加密等安全措施。传输协议支持DL/T 634.5101/5104、IEC 61850等行业标准,并推荐采用REST、SOAP或MQTT等跨平台服务接口进行高效、解耦的数据交互。 数据存储要求体现了对海量、高频数据处理效率与可靠性的考量。标准建议采用分库分表的数据架构设计,对不同测点、不同电站乃至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进行物理隔离存储,以优化存取性能。数据存储安全方面,要求遵循“最小特权”原则,采用双机热备部署,并确保所有运行数据的最短存储时间不少于一年,保证了数据的可追溯性与系统的高可用性。 最终,在数据应用层面,标准强调监测平台应基于汇聚的数据实现全面实时监控、多维度运行指标分析以及告警故障的全流程闭环处置。通过数据分析生成一致性、效率及可靠性报告,并支持线上巡检计划和标准化故障处置流程,从而推动电化学储能电站向精益化管理和智能运维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其安全运行水平与运营效率。 |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
标准文本 | 不公开 |
标准公告 | |||
---|---|---|---|
标准发布公告 | 2025/10/10 15:56:19 | ||
*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于2025/10/10 15:56:19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10/10 15:56:1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