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自我承诺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发布的T/CES 349—2025《储能用固态锂离子电池状态预警技术导则》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ES》制定。T/CES 349—2025《储能用固态锂离子电池状态预警技术导则》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2025年10月13日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登记证号 51100000500006049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范围 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专业展览、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贾利民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10层 邮编 : 100055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ES 349—2025
中文标题   储能用固态锂离子电池状态预警技术导则
英文标题   Guideline for state risk early warning of solid state lithium ion battery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国际标准分类号   29.020
中国标准分类号   K 84
国民经济分类   D4420 电力供应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30日
实施日期   2025年05月03日
起草人   周喜超、王楠、杨世春、周思达、高子超、王硕、张立、叶季蕾、盛军、乔 雄、张文杰、叶宏、慈龙生、宋驰、姬来清、张若思、杨梅、李艳雪、赵锦、李振、黄伟光、张卫 卫、胡春雨、丛琳、李慧娜、赵栋、冀家琪、赵雪雯、毛广甫、李莉、张海珍、邓睿锋
起草单位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网山东综合能源服务 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 司、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继远软件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钛深 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烟台开发区德联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瑞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华电电 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储能用固态锂离子电池状态预警技术导则。 本标准适用于固态锂离子储能电池簇和10 MW·h以内的固态锂离子储能电池系统。
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构建了一套系统化、多层级的状态预警体系,旨在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提前识别固态锂离子储能电池潜在的安全风险与性能衰退。其技术框架覆盖了从本地数据采集到云端平台分析的完整链条。
在技术架构上,标准要求预警系统必须在电池管理系统和云端监测平台同步实施,形成本地与远程的双重保障。本地端的电池管理系统负责基础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快速诊断,监测平台则侧重于基于历史与实时数据流的模型算法分析。此外,文件特别强调了引入边缘计算模块的重要性,用于对如内短路、压力异常等关键安全故障进行实时、在线的融合诊断,提升了系统的即时响应能力。
标准的核心技术贡献在于建立了一套详尽的预警指标体系,该体系全面涵盖了电性能、热性能、力性能及其他性能四大类别。在电性能方面,设定了包括电池整包过流、过压、单体过压、SOC超范围及异常、绝缘电阻异常等本地指标,并在平台侧引入了基于统计分析的一系列异常检测,如压差、SOC、容量和内阻的统计异常,其判断普遍采用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三倍标准差原则,即数据点超出均值正负三倍标准差范围即视为异常,这为识别电池一致性的劣化提供了量化依据。热性能指标则关注电池的温度状态,本地端包括欠温、过温、温升及其速率异常,平台侧同样运用统计方法对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最大温差及最大温升速率进行异常监控。力性能指标是固态电池预警的一大特色,它通过部署在电芯表面的压力传感器及气体压力传感器,监测电池在运行过程中的机械应力变化,为识别鼓包等结构变形提供了直接手段。其他性能指标则扩展了监测维度,包括一氧化碳、氢气、硫氧化物、有机挥发物等多种气体浓度监测、声音异常监测、在线电化学阻抗谱分析以及气液溢出物图像识别,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感知网络。
最后,标准对预警信息进行了明确的分级管理。根据指标所预示风险的高低,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理方式。例如,等级1预警通常触发报警并安排检修,而等级2和等级3预警则可能要求系统立即采取限功率运行等主动管控措施,体现了从预警到处置的闭环管理思想,确保了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不公开
标准公告
  标准发布公告 2025/10/10 15:30:07

*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于2025/10/10 15:30:07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10/10 15:30:0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