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自我承诺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发布的T/CES 348—2025《储能电池模组间导电连接装置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ES》制定。T/CES 348—2025《储能电池模组间导电连接装置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2025年10月13日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 ||
登记证号 | 51100000500006049 | 发证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业务范围 | 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专业展览、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贾利民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10层 | 邮编 : 100055 |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
标准编号 | T/CES 348—2025 | ||
中文标题 | 储能电池模组间导电连接装置技术规范 | ||
英文标题 | Specification of connection device between storage module |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29.220.01 电池和蓄电池综合 |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K 82 | ||
国民经济分类 | D4420 电力供应 | ||
发布日期 | 2025年04月30日 | ||
实施日期 | 2025年05月03日 | ||
起草人 | 白淳予、雷国华、张硕、路程、孙菲、赵锦、王楠、周喜超、赵志浩、冯建 云、朱清、窦真兰、高逸峰、杨梅、张若思、郭寅远、张卫卫、彭勇、杨斌、金梦醒、吴春波、李 恒、龙成、冀家琪、钱云雷、凌志斌、胡秋波、罗城鑫、阮慧锋 | ||
起草单位 | 浙江毅联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毅联(杭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网综合能 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时代储能发展有限公司、国网新 疆电力有限公司、国网上海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 昌开普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 限公司、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 司、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 州瑞可达连接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燕新能源有限公司、上海交通 大学、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储能电池模组间导电连接装置接口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储能电池模组间直流侧额定工作电压等级2000 V 及以下的模组间导电连接装置的选型、设计、试验、验收。 | ||
主要技术内容 | 本标准系统性地规定了额定直流电压2000V及以下的储能电池模组间导电连接装置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该连接装置由设备端连接器与包含线束端连接器及线缆的储能线束组成。 在接口与性能参数方面,标准明确了额定工作电流的优选值为125A至300A,并根据电压等级(1500V和2000V)规定了连接器的最大外轮廓尺寸。端子尺寸与载流能力直接关联,例如内径φ6的端子对应125A,且要求通过额定电流时端子温升不得超过50K。线缆导体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退火铜线,电源线截面积不小于25mm2。 核心技术要求涵盖机械与电气安全多个维度。机械自锁功能需能承受200N轴向拉力而不分离,并满足50次插拔寿命。高压互锁功能确保在低压回路断路时能可靠切断高压电源。插拔力需小于30N,防触电保护等级需达到IPXXB,且DC+与DC-需通过橙色与黑色进行区分。防护等级方面,连接器对配后需满足IP55要求。 电气安全性能规定,绝缘电阻不低于500MΩ,并需通过高达4260V的直流介电强度测试而不击穿。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根据电压等级严格规定,例如2000V系统下分别为32mm和25mm。温升限制明确:可触碰金属部件表面温度不超过50℃,端子温升不超过50K。机械强度需通过冲击能量最高达4J的摆球试验,以及拉力测试(如25mm2线缆压接点需承受700N拉力)和振动测试(6个方向各8小时,RMS加速度30.8 m/s2)的考核。该规范通过量化指标与系统化测试,为储能系统内部电气连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了关键保障。 |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
标准文本 | 不公开 |
标准公告 | |||
---|---|---|---|
标准发布公告 | 2025/10/10 15:27:31 | ||
*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于2025/10/10 15:27:31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10/10 15:27:3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