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自我承诺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发布的T/CES 341.1—2025《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则》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ES》制定。T/CES 341.1—2025《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则》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2025年10月10日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 ||
登记证号 | 51100000500006049 | 发证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业务范围 | 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专业展览、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贾利民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10层 | 邮编 : 100055 |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
标准编号 | T/CES 341.1—2025 | ||
中文标题 | 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则 | ||
英文标题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on- line monitoring for medium and low voltage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Part 1:General guidelines |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29.240.01 输电网和配电网综合 |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F 29 | ||
国民经济分类 | D4420 电力供应 | ||
发布日期 | 2025年04月30日 | ||
实施日期 | 2025年05月03日 | ||
起草人 | 王正钊、陆阳、黄清江、赵智勇、万尚军、韩文秀、刘洪琳、章恩友、戚 凯、盛杨、郭小广、孟祥亮、安刚、陈红敏、丁新化、李栋、褚学礼、徐志、刘献成、于雷、张闯、 高鑫、代志刚 | ||
起草单位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鹤 壁供电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驻马店供电公司、江苏征途技术 股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青岛英利达新能源有限公司、广东粤电科试验检测技 术有限公司、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宁波迦南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友 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上海思源光电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永康市供电公司、长城电器集团浙江科技有限公司、许昌智能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晟行科技有 限公司、宁夏隆基电气有限公司、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电工仪器仪表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的总体要求、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系统架构。 本标准适用于20 kV 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配用电设备及承载其运行的基础设施。 | ||
主要技术内容 | 本标准针对2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配用电设备及基础设施在线监测的团体标准,旨在推动配用电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设备设施的可观、可测、可控能力。该标准明确了在线监测的总体要求、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及系统架构,为相关技术应用提供了统一规范。 在总体要求方面,标准强调在线监测应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业务需求,采用先进成熟且适度超前的技术,满足未来电力设备监测技术发展要求。同时,系统需符合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规定,确保业务安全稳定运行,并与配电网二次系统兼容,遵循GB/T 50613等规范。 监测对象涵盖中压配用电设备如配电变压器、开关柜、分支箱、柱上开关、架空馈线和电缆馈线;低压配用电设备如低压配电柜、分支箱、配电箱、表箱和断路器;分布式电源及公共用电设备包括光伏阵列、光伏并网开关、光伏汇流箱、风力发电机、电池舱等储能设备以及公共充电桩等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电力设施及运行环境如开闭所、配电站室、预制式箱变、预制舱式储能站和电缆敷设环境。 监测内容分为电气类和非电气类参数。电气类包括交流电压、交流电流、频率、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等;非电气类包括位移、角度、气体浓度、气体压力、辐照强度、风速、温度、湿度、液位、开关分合状态、柜门开闭状态和设备工作状态等。电力设施及运行环境的监测内容也类似,涵盖环境参数和设备状态。 系统架构采用分层设计,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汇聚层和平台层。感知层由各类传感器构成,负责采集设备运行状态和环境信息,如电流电压互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并通过网络层实现数据传输。网络层分为本地通信网和远程通信网,本地通信支持Wi-Fi、WAPI、Bluetooth、Zigbee、LoRa、RS-485等技术,远程通信采用无线公网4G/5G、无线或光纤专网、卫星通信等方式,确保数据在传感器与智能汇聚终端、智能汇聚终端与主站之间的可靠交互。汇聚层由智能汇聚终端如台区智能融合终端、集中器、边缘物联网代理等组成,实现传感器统一接入、数据建模存储、本地分析和状态评估。平台层则基于业务管理平台,负责终端接入管理、数据分类处理存储、规范主站数据接口和交互方式,并提供本地化状态展示分析。 技术特点突出多层次架构和多样化通信技术的集成,支持低功耗无线通信如LoRa和Zigbee,以及高带宽选项如光纤专网,确保系统灵活性和扩展性。监测参数全面覆盖电气和非电气量,强调实时性和自动化,提升配用电设备设施的智能运维水平。该标准为后续部分如传感器、低功耗无线通信、主站侧数据处理和测试奠定了基础,推动中低压配用电在线监测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应用。 |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
标准文本 | 不公开 |
标准公告 | |||
---|---|---|---|
标准发布公告 | 2025/10/9 15:01:55 | ||
*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于2025/10/9 15:01:55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10/9 15:01:5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