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自我承诺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发布的T/CES 339—2025《电网换相型直流换流站全数字故障仿真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ES》制定。T/CES 339—2025《电网换相型直流换流站全数字故障仿真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2025年10月10日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登记证号 51100000500006049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范围 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专业展览、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贾利民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10层 邮编 : 100055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ES 339—2025
中文标题   电网换相型直流换流站全数字故障仿真系统技术要求
英文标题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full digital fault simulation systems of LCC-HVDC converter station
国际标准分类号   29.240.01 输电网和配电网综合
中国标准分类号   K 47
国民经济分类   D4420 电力供应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30日
实施日期   2025年05月03日
起草人   李泰、鲁庆华、叶晌骏、赵景武、谢桦、饶国辉、胡永昌、彭寅章、曹洋、 章恩友、董新生、贾利利、尹毅然、田华、刘佩、李玉龙、申艳红、依溥治、刘献成、于雷、高鑫、 代志刚
起草单位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上 海九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株洲变流技术国 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宁波迦南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迦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 电工仪表研究所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电工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网换相型直流换流站全数字故障仿真系统的系统组成、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电网换相型双极双阀组直流换流站全数字故障仿真系统,其他主回路结构和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换流站可参照执行。
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电网换相型直流换流站全数字故障仿真系统的系统组成、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适用于双极双阀组结构的直流换流站,其他主回路结构和电压等级可参照执行。系统由换流站设备仿真工作站、运行人员控制仿真工作站和三维场景仿真工作站三部分组成,共同实现换流站的全数字故障仿真。
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系统需在温度0摄氏度至45摄氏度、大气压力80千帕至110千帕、相对湿度5%至95%且无凝露或结冰的条件下正常工作。试验标准大气条件为温度15摄氏度至35摄氏度、压力86千帕至106千帕、湿度45%至75%。外部环境要求无剧烈振动源、无腐蚀性气体,并具备防雨雪风沙设施,场地安全符合GB/T 9361—2011 B类规定。电源环境要求交流额定电压220伏允许偏差正负15%、频率50赫兹允许偏差正负1赫兹、波形正弦畸变因数不大于5%,且UPS在交流电源失电时维持系统正常工作时间不小于1小时。
功能要求方面,换流站设备仿真工作站采用电磁暂态或机电暂态仿真方法,模拟直流输电系统稳态和暂态特性,包括交流系统模型和站内一次设备模型如换流阀、换流变压器、交流滤波器、直流滤波器、平波电抗器等。控制设备仿真模拟直流站控、交流站控、极控和换流器控制等功能,保护设备仿真覆盖换流器区、直流极区、双极中性线与接地极引线区、直流滤波器区和换流变区等关键区域,能模拟多种保护动作后果。故障模拟支持极母线单相接地、阀短路、直流线路接地等故障类型,并具备故障反演功能,通过读取实际故障录波文件复现现场工况。运行人员控制仿真工作站使用与实际工程一致的软件和数据文件,提供监视、控制调节和顺序事件记录功能,监视信号包括交流系统、直流系统、设备状态、控制器状态等,控制调节功能涵盖直流系统启动停运、运行方式选择、整定值调整等。三维场景仿真工作站利用三维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对直流场、阀厅、换流变压器、交流滤波场等设备进行真实展示,支持同步展示设备状态如指示灯、刀闸位置等,并模拟就地操作和异常情况如瓷瓶油污、地线断裂。
性能要求突出具体参数,换流站仿真运行1秒模型时间不超过10秒实际时间,稳态试验结果与实时系统偏差小于10%,动态性能和故障试验结果与参考系统趋势一致且控制保护动作一致。运行人员控制仿真系统容量需支持至少16000个模拟量、9600个数字量、9600个数字量输出和5000个事件,实时性要求遥测信息响应时间不超过3秒、通信定位响应时间不超过3秒、遥控遥调命令生成到输出时间不超过3秒、事件记录分辨率不超过1毫秒、画面调用实时响应时间不超过1毫秒。三维场景仿真性能包括实时数据更新周期、模型加载速度等指标,但具体数值未明确列出。系统可靠性要求计算机满负荷时CPU和内存使用率不超过80%,能连续稳定运行12小时以上,平均无故障时间运行人员控制仿真大于17000小时、换流站仿真大于4320小时、输入输出接口系统大于2160小时。
试验方法包括环境试验按GB/T 7261—2016进行,系统功能试验采用数字仿真方式,连续运行试验需系统连续运行72小时并定期测试功能及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不公开
标准公告
  标准发布公告 2025/10/9 14:52:15

*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于2025/10/9 14:52:15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10/9 14:52: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