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自我承诺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发布的T/CAEE 15—2025《关于批准发布《车联网智能终端一体化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公告》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AEE》制定。T/CAEE 15—2025《关于批准发布《车联网智能终端一体化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公告》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2025年09月12日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登记证号 511000005000152250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范围 信息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唐爱军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3层南侧 邮编 : 100037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AEE 15—2025
中文标题   关于批准发布《车联网智能终端一体化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公告
英文标题  
国际标准分类号   43.040.10 电气和电子设备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I651 软件开发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1日
实施日期   2025年09月12日
起草人   杨少杰、吴泳、姚俊峰、孙建林、龚鹏飞、陈晓静、孟然、谢启伟、柴华、龙潜、黄峰、李春红
起草单位   青岛中瑞云数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江苏省交通安全设施智能网联工程研究中心、江苏长天智远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慧眼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科技大学、华砺智行(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西麦国际标准化技术有限公司。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车联网智能终端一体化设备的基本要求、一般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车联网智能终端一体化设备。
主要技术内容   5 基本要求
一体化集成
终端应高度集成通信模块(含5G/4G/Wi-Fi/PC5)、定位模块(GNSS+惯性导航)、边缘计算单元(算力≥4 TOPS)、数据采集模块(支持多传感器接入)、存储模块(内置≥8 GB+扩展≤256 GB)及中央处理器(CPU)等硬件模块,软件层面需实现各模块的协同调度与数据互通,结构图见附录A。
模块化设计
5.2.1 功能扩展
支持通过标准化接口(如PCIe、USB-C、CAN/LIN总线)灵活增减功能模块(如额外摄像头、雷达),满足不同车型(乘用车/商用车)及场景(物流监控/智能座舱)的定制需求。
5.2.2 升级兼容性
硬件模块支持即插即用,软件接口需保持向后兼容,确保模块升级时不影响其他功能正常运行。
接口要求
5.3.1 电气接口
电源接口应兼容9 V~36 V宽电压输入,具备防反接、过压保护功能;信号接口应符合GB/T 43258.3、GB/T 30290.4规定的要求。
5.3.2 物理接口
接口类型应包含USB 3.0、HDMI、SD卡槽、射频天线接口等,布局应便于线束连接与维护,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外露接口)。
环境适应性
5.4.1 气候环境
工作温度:-40 ℃~+85 ℃,存储温度:-40 ℃~+90 ℃。
湿度耐受:在95% RH湿度环境下持续48 h,无冷凝水导致的电气短路或机械腐蚀。
5.4.2 机械环境
振动耐受:应符合GB/T 28046.3规定的要求,在10 Hz~2000 Hz扫频振动下,关键部件无松动、功能无中断。
冲击耐受:能承受50 g(11 ms)的单次冲击,如车辆碰撞场景下的数据存储安全。
电磁环境
5.5.1 抗干扰能力
应符合GB/T 17626.3和GB/T 17626.5规定的要求。
5.5.2 电磁辐射
骚扰限值应符合CISPR 25:2021规定的要求。
6 一般要求
外观与结构
外观应无明显划痕、裂缝、变形、涂层脱离等缺陷;表面涂层应均匀,无脱落、起泡等现象;标识应清晰、完整、端正。
结构应设计合理,便于安装、拆卸和维护,零部件应紧固无松动。外壳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防护等级满足GB/T 4208的要求。
电气部件
车载智能终端的电气部件要求如下:
a)所有线束点使用温度特性等级不低于-40 ℃~105 ℃的阻燃低压线材,低压电线束应符合QC/T 29106规定的要求,信号线应具有防止反接的功能,末端应具有明显的区分标识。电源正负极导线颜色应分明;
b)材质应无毒害、无放射性。
7 功能要求
通信与联网功能
应符合GB/T 43258.2的要求,支持基于GPRS、CDMA、TD-SCDMA、WCDMA、CDMA2000、TD-LTE、FDD-LTE、5G NR等广域通信网络,以及有线网络、Wi-Fi、蓝牙、Zigbee、PC5等短距离通信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
支持多网络制式自动切换,切换时延应≤500 ms,具备网络冗余机制,当主网络通信故障时应能自动启用备用网络通道;支持通过车联网平台或本地终端进行网络参数配置,并具备参数保存和恢复功能,可实时监测网络连接状态并上传至平台;符合GB/T 25068.5规定的要求,支持VPN、SSL/TLS加密传输,具备网络防火墙功能。
可选支持将终端的广域网络连接共享为Wi-Fi热点,热点连接数≥5个,传输速率≥10 Mbps;在车辆待机或休眠状态下,支持进入低功耗联网模式,自动降低网络连接频率或切换至低功耗通信协议。
导航与定位功能
应符合JT/T 794—2019中5.2.1的要求。
在卫星定位方式失效时,宜具备辅助定位识别功能。
定位精度误差<10 m。
定位更新频率为1次/秒~10次/秒,实时更新车辆的位置信息。
支持实时导航功能,可接收车联网平台或本地终端输入的导航路线规划指令,显示路径信息(含文字、语音提示),并具备以下功能:
a)实时路况播报与路径优化:基于实时交通数据,自动提示拥堵、事故等路况信息,并提供备选路线;
b)兴趣点(POI)检索:支持搜索加油站、停车场、维修点等周边POI,并显示距离、方位等信息;
c)多模式导航切换:支持2D/3D地图显示切换、白天/夜间模式自动切换;
d)导航信息同步:导航路线可通过蓝牙或Wi-Fi同步至车载显示屏或乘客终端设备。
导航地图数据应定期更新,支持通过远程升级(OTA)或本地存储介质(如U盘)更新地图版本,确保道路信息准确性。
在隧道、地下车库等卫星信号遮挡场景,导航系统应自动切换至惯性导航或室内定位模式,持续提供位置追踪服务,直至卫星信号恢复。
远程控制与管理
应支持通过车联网平台或移动端应用对终端进行远程操作,功能要求如下:
a)远程指令控制:可接收并执行启动/关闭引擎、门锁控制、空调启停、车窗升降等车辆控制指令,指令响应时间≤5 s,执行成功率≥99%;
b)参数远程配置:支持远程调整终端工作参数(如定位频率、数据采集周期、网络制式优先级等),配置结果应通过终端反馈至平台并保存记录;
c)状态远程监控:实时获取车辆实时状态数据(如车速、油耗、电池电压、胎压等)、终端运行状态(如存储容量、通信信号强度、算力模块负载等),并以图表形式展示于平台;
d)固件远程升级:支持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对终端固件进行远程升级,升级过程中具备断点续传、升级失败回滚功能,确保升级过程不影响终端正常运行。
安全与防盗功能
7.4.1 数据安全
终端采集的车辆数据、用户信息等应进行加密存储,加密算法应符合GB/T 39786规定的要求,存储介质具备物理防拆卸和数据自毁功能(如遭受非法拆解时自动清除敏感数据)触发时数据清零。
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SSL/TLS 1.2及以上加密协议,防止数据在传输链路中被窃取或篡改,通信链路应通过GB/T 22239—2018的合规性验证。
数据采集、存储
7.5.1 车辆状态采集
应实时采集车速、发动机转速、油耗、水温、胎压、电压、电池SOC(荷电状态)等车辆运行数据,采集频率≥10 Hz,确保数据实时性;对关键安全数据(如胎压、电池电压)支持异常阈值触发式高频采集(频率≥50 Hz)。
7.5.2 传器数据采集
应支持连接多种外部设备,兼容CAN/LIN总线、以太网通信协议,实现车辆周边环境数据(如障碍物距离、行人检测、环境温度)的实时采集。传感器接口应具备抗干扰设计,信号传输延迟≤20 ms,确保多源数据同步性。
7.5.3 数据存储
本地存储
内置存储容量≥8 GB,采用eMMC或SSD存储介质,支持循环覆盖存储,优先保存最近72 h数据。当通信中断或网络信号不佳时,自动启用本地缓存,缓存数据在网络恢复后应能按时间戳顺序自动补传至平台,补传成功率≥99%。
外部存储扩展
支持USB接口或SD卡扩展存储,最大容量≤256 GB,外部存储设备应通过车规级可靠性测试(如耐振动、耐高温)。
数据安全
存储数据应进行分等级加密,车辆状态数据采用AES-128加密,音视频数据采用AES-256加密,加密算法应符合GB/T 39786—2021规定的要求。
远程升级与远程维护
7.6.1 远程升级
支持对终端固件(如CPU、通信模块、边缘计算单元程序)和软件(如导航地图、应用程序)进行远程升级,升级过程应满足:
a)断点续传:升级中断后可从断点继续下载,避免重复传输;
b)校验机制:升级包应通过MD5/SHA-256哈希校验,确保文件完整性;
c)回滚功能:升级失败时自动回滚至前一版本,回滚时间≤5 min,保障终端可用性。
d)支持分批次升级:可按车型、地域或终端版本号分组推送升级任务,降低大规模升级风险。
7.6.2 远程维护
故障诊断:通过车联网平台远程获取终端运行日志(如通信模块报错、算力模块异常),支持实时诊断代码(DTC)解析,定位硬件或软件故障。
参数调优:远程调整终端工作参数(如传感器采集频率、网络连接策略),优化终端性能,调整结果应同步至终端配置文件并生成操作记录。
远程重启/复位:当终端出现非硬件级故障(如软件卡顿)时,可通过平台发送重启或复位指令,恢复终端正常运行。
维护记录管理:平台自动记录远程维护操作时间、维护内容及结果,形成维护日志,供后期追溯和统计分析。
多媒体与娱乐功能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功能:
a)循环录像;
b)存储;
c)抓拍;
d)录像锁定;
e)紧急视频上传;
f)延时录像保存;
g)语音监听;
h)语音对讲。
智能语音交互功能
应符合GB/T 36464.5—2018规定的要求,具备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及语音控制能力,功能要求如下:
a)语音唤醒与识别:
1)支持自定义唤醒词,唤醒响应时间≤0.5 s,在车内环境噪音≤70 dB时,语音识别准确率≥95%;
2)可识别普通话、方言(如粤语、四川话)及英语等语言,支持连续语音输入,无需多次唤醒。
b)语义理解与指令控制:
1)支持多轮对话和上下文理解,可执行导航控制、多媒体操作、车辆设置等指令;
2)内置常用场景语音模板(如餐饮、住宿、路况查询),支持企业自定义语音技能扩展。
c)语音输出与反馈:
1)采用合成语音(TTS)播报信息,支持多种音色选择,语音输出音量可随车速自动调节(车速≥60 km/h时自动提高音量10%);
2)语音交互过程中可同步显示文字提示,便于用户确认指令执行状态。
d)隐私保护:语音数据本地处理优先级≥网络传输,非必要场景不上传原始语音信息;如需云端处理,语音数据应通过AES-256加密传输,存储周期≤7天。
8 性能要求
通信能力
网络兼容性:支持至少3种广域通信网络制式(如4G/5G/Wi-Fi/PC5),在-40 ℃~+85 ℃温度范围内,通信模块信号强度≥-90 dBm的时间占比≥95%。
数据传输稳定性:在车辆高速移动(时速≥120 km/h)或隧道场景中,数据丢包率≤5%,误码率≤1×10-6。
定位精度
开阔区域:卫星信号良好时,单点定位误差≤5 m,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误差≤1 m(可选功能)。
复杂环境:在城市峡谷(高楼遮挡)或地下车库入口,辅助定位误差≤20 m,定位恢复时间≤30 s。
人机交互性能
触控响应:车载显示屏触控延迟≤80 ms,支持手套操作和防误触算法(如手掌误触过滤)。
语音交互效率:语音指令平均处理时间≤2 s,多指令连续执行正确率≥98%。
安全性
数据加密性能:采用AES-256加密算法时,数据加解密吞吐量≥100 MB/s,确保实时数据传输安全。
防入侵能力:终端应通过GB/T 28448—2019规定的第三级安全测试,抵御常见网络攻击(如DDoS、SQL注入)。
数据传输
上行速率:实时视频流传输速率≥2 Mbps,车辆状态数据上行平均速率≥500 Kbps(峰值≥1 Mbps)。
下行速率:远程指令传输平均速率≥250 Kbps,大文件(如地图升级包)下载速率≥5 Mbps。
响应时间
定位启动时间:冷启动(无星历数据)≤60 s,热启动(有星历数据)≤15 s。
紧急报警响应:碰撞信号触发至平台接收报警信息的时间≤3 s。
可靠性与稳定性
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0,000 h,在振动、湿度(95% RH)等车载环境下,关键功能(如通信、定位)故障率≤0.1次/千小时。
电源适应性:输入电压在9 V~36 V宽幅范围内波动时,终端工作状态不受影响,电压纹波抑制比≥40 dB。
边缘计算能力
算力性能:边缘计算单元算力≥4 TOPS,支持并行处理传感器数据(如摄像头图像、雷达点云),单帧图像处理延迟≤200 ms。
实时决策能力:对车辆异常状态(如急加速、胎压骤降)的本地响应时间≤100 ms,并生成预警信号上传平台。
功耗指标
正常工作功耗:≤15 W(待机模式≤3 W),支持ACC(钥匙通电)信号触发休眠/唤醒,唤醒时间≤2 s。
低功耗模式:车辆熄火后30 min内进入深度休眠,功耗≤0.5 W,电池续航能力≥30天(仅维持时钟和唤醒模块运行)。
9 试验方法
外观与结构
9.1.1 目视检查
在自然光或等效照明条件下,目视终端表面是否有划痕、裂缝、变形、涂层脱落等缺陷,标识是否清晰完整;触摸表面涂层,检查是否存在起泡、剥落现象。
9.1.2 操作验证
模拟安装/拆卸流程,记录操作便捷性;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安装接口尺寸,与设计图纸对比偏差应≤±0.5 mm。
9.1.3 防护等级测试
按照GB/T 4208规定的方法,对终端外壳进行防尘试验,试验后内部应无进水、粉尘沉积。
电气部件测试
9.2.1 线束温度特性
截取线束样本,在-40 ℃环境下静置2 h后,在环境箱内弯折,应无开裂;在105 ℃环境下保温48 h,冷却至室温后,线束的绝缘层应无融化、脆化。
9.2.2 绝缘电阻
使用500 V绝缘电阻测试仪,测量电源输入端与外壳、不同电路间的绝缘电阻,阻值应≥10 MΩ。
9.2.3 接地连续性
通过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接地连接点与基准点的电阻,应≤0.1 Ω。
9.2.4 电气强度
施加1500 V交流电压(频率50 Hz)持续1 min,应无击穿、闪络现象
功能试验
9.3.1 通信与联网功能
网络切换测试
在4G/5G/Wi-Fi混合网络环境中,模拟主网络信号中断,使用示波器测量切换时延,应≤500 ms;验证备用网络自动接入功能。
网络安全测试
通过渗透测试工具模拟DDoS攻击、数据截获,检查防火墙是否阻断非法访问;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数据加密,确认采用SSL/TLS 1.2协议。
热点分享测试
连接5台设备至终端热点,同时传输文件,测试吞吐量应≥10 Mbps,连接稳定性≥2 h无断开。
9.3.2 导航与定位功能
定位精度测试
在开阔场地(如空旷停车场)使用RTK基准站作为标准源,对比终端定位数据,误差应<5 m;在高楼密集区域,对比辅助定位误差应<20 m。
导航路径优化
通过平台下发导航指令,模拟实时路况(如人为设置拥堵点),观察终端是否自动提示备选路线,路径重新规划时间应<30 s
地图更新验证
通过OTA推送地图升级包,检查更新前后POI数量变化,验证更新成功率≥99%;本地更新通过U盘导入,记录导入时间应<10 min。
9.3.3 远程控制与管理
指令响应测试
通过平台发送引擎启动指令,使用秒表测量从发送到车辆反馈的时间,应≤5 s;重复测试100次,计算执行成功率应≥99%。
固件升级测试
人为中断升级过程(如断开网络),验证断点续传功能;模拟升级失败场景,检查是否自动回滚至前一版本,回滚时间应<5 min。
9.3.4 数据采集与存储
采集频率验证
通过CAN总线分析仪实时监测车速、胎压等数据的传输频率,应≥10 Hz;触发胎压异常阈值,验证高频采集频率≥50 Hz。
数据补传测试
断开网络连接30 min,期间模拟数据采集;恢复网络后,检查本地缓存数据是否按时间戳补传,补传成功率应≥99%。
存储加密测试
拆解存储模块,尝试读取数据;使用加密算法逆向工具,验证AES-256加密数据是否被破解。
9.3.5 智能语音交互功能
唤醒灵敏度
在车内播放70 dB背景噪音,重复唤醒终端100次,计算识别准确率应≥95%;测试方言(如粤语)唤醒词,验证识别率≥90%。
指令执行测试
连续下达“导航到XX路→播放音乐→打开空调”等多轮指令,记录处理时间应<2 s,执行正确率应≥98%。
性能试验
9.4.1 通信能力
信号强度测试
将终端置于高低温试验箱(-40 ℃/+85 ℃),使用频谱仪测量通信模块RSSI值,≥-90 dBm的时间占比应≥95%。
移动场景稳定性
在车辆动态测试平台(模拟时速120 km/h),传输1 GB文件,计算丢包率应≤5%,误码率≤1×10-6。
9.4.2 定位启动时间
冷启动测试:清除终端星历数据,记录从开机到首次定位成功的时间,应<60 s;热启动(保留星历)测试,时间应<15 s。
9.4.3 边缘计算能力
算力测试
使用Benchmark工具运行图像处理模型,测量算力应≥4 TOPS,单帧1080P图像目标检测延迟应<200 ms。
实时决策验证
模拟急加速场景(加速度>0.5 g),测量终端本地生成预警信号的时间,应<100 ms。
9.4.4 功耗测试
正常功耗
接入直流电源,测量终端工作时电流(电压12 V),计算功率应≤15 W;待机模式下(ACC断开),功率应≤3 W。
深度休眠功耗
车辆熄火30 min后,测量电流应≤40 mA(电压12 V时功耗≤0.5 W),持续监测30天,验证电池电量消耗≤10%。
环境适应性试验
9.5.1 高低温循环
将终端置于恒温恒湿箱,在-40 ℃~+85 ℃区间以10 ℃/h速率循环,持续5个周期,期间测试通信、定位功能应正常。
9.5.2 振动测试
按照GB/T 28046.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在X、Y、Z三轴分别施加10 Hz~500 Hz扫频振动,振幅0.5 mm(加速度50 m/s2),持续2 h,零部件无松动、功能无异常。
9.5.3 电磁兼容性
按照GB/T 17626.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10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标志
产品本体应设置清晰、耐久的标识,内容至少包含:
a)产品名称及型号;
b)生产企业名称及注册商标;
c)产品编号(或序列号);
d)电源参数;
e)防护等级;
f)执行标准编号。
标识应采用耐腐蚀、耐磨损的工艺制作,在产品正常使用周期内保持清晰可辨。
包装
产品包装应采用防潮、防震的材料(如防静电袋、缓冲泡沫、瓦楞纸箱),确保产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免受机械损伤和环境影响。
包装内部应随附以下文件:
a)产品合格证(含检验日期、检验员标识);
b)产品使用说明书(包含安装指南、操作流程、注意事项);
c)保修卡;
d)装箱清单(列明产品主机、配件如天线、线束、固定支架等的数量)。
外包装应标注:
产品名称、型号及数量;
a)生产企业名称及联系方式;
b)毛重、净重;
c)外形尺寸;
d)运输作业标识。
运输
产品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振动、冲击、暴晒、雨淋及腐蚀性气体侵蚀,运输环境温度范围:-40 ℃~90 ℃,相对湿度≤95%(无冷凝)。
运输方式可采用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过程中应符合相关运输部门的规定,装卸时应轻拿轻放,严禁抛掷、堆叠超过外包装箱标识的堆码极限。
运输过程中如发生包装破损或产品外露,应立即检查产品状态,必要时更换包装后再继续运输。
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通风、干燥、无腐蚀性气体、远离热源和强电磁场的仓库内,贮存环境温度:-40 ℃~90 ℃,相对湿度≤95%(无冷凝)。
产品应放置在原包装内,堆叠高度不超过外包装箱规定的堆码极限,避免受压变形。
产品在贮存期间应定期检查(建议每3个月一次),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无受潮或霉变迹象,确保产品处于合格状态。
产品的贮存期限自生产之日起为2年,超过贮存期限的产品需重新进行性能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不公开
标准公告
  标准发布公告 2025/9/11 16:54:57

*由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于2025/9/11 16:54:57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9/11 16:54:5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