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自我承诺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发布的T/CES 316—2024《光伏电站能量流测试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ES》制定。T/CES 316—2024《光伏电站能量流测试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2025年08月29日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登记证号 51100000500006049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范围 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专业展览、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贾利民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10层 邮编 : 100055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ES 316—2024
中文标题   光伏电站能量流测试技术规范
英文标题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ergy flow test of PV power stations
国际标准分类号   27.160
中国标准分类号   F 12
国民经济分类   D441 电力生产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3日
实施日期   2024年12月30日
起草人   杨建卫、刘凯、曹蓓、李存义、张英、樊春锋、郭红波、王琨玥、李海芹、刘昶、 张建成、张鸿飞、姚柳、苏欣、冯甜、佟林、杨磊
起草单位   中电华创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国科中检(苏州)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大 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龙源(北京)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贵州电 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甘肃中电瓜州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山西神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保定 中科新能源系统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挪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并网光伏电站能量流测试系统的相关技术要求、测试程序及性能评估。 本标准适用于集中型并网光伏电站的能量流测试,分布式并网光伏电站、户用并网光伏电站等可参考使用。
主要技术内容   一、适用范围与核心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集中型并网光伏电站的能量流测试,分布式及户用光伏电站可参照执行。重点规范了光伏电站能量流动全过程的测试技术要求,包括测试系统构成、测试程序及性能评估方法,旨在量化分析电站各环节能量损耗和能效水平。
二、关键技术特点
全链路测试体系
覆盖光伏电站从组串到并网点的完整能量流路径,包括组串、汇流箱、方阵、单元、逆变器及交流系统的分层级能效测试,实现损耗精准定位。
多维度参数采集
气象数据:要求同步采集辐照度(偏差±3%)、环境温度(偏差±1℃)、风速风向,采样周期≤5秒。
电气参数:直流侧(电流±1%、电压±1%、功率±2%)、交流侧(电压/电流±0.5%、功率±1%)的高精度测量。
温度监测:组件背面多点测温(分辨率0.1℃),用于标准能效比计算时的温度修正。
动态评估方法
引入"性能评估周期"概念,要求测试周期≥7天且包含≥3天峰值日照时数≥3h的数据,确保结果反映实际运行工况。提出"标准能效比(PRstc)",通过温度系数修正至标准测试条件(25℃),增强数据可比性。
差异化抽样原则
根据电站容量动态确定测试单元数量(如50MW以下至少2个单元,50MW以上建议4个单元),兼顾测试效率与代表性。
三、核心性能参数
能效比分级:对组串、汇流箱、方阵等环节设定"优、良、一般、差"四级评价标准。例如,组串能效比(PRM)>90%为优,<80%为差;光伏电站整体能效比(PR)>83%为优,<72%为差。
损耗量化指标:明确方阵线缆损耗(ηdc/ηwire)、逆变器损耗(ηinv)、交流损耗(ηac)的计算方法,要求损耗占比精确到百分比级别。
四、技术亮点
移动化测试装置:采用便携式气象站、可移动直流/交流监测模块,支持现场快速部署。
多层级能效关联分析:通过对比组串能效比(PRM)、方阵能效比(PRarray)、单元能效比(PRU)的差异,识别遮挡、设备老化等异常环节。
标准化报告输出:强制包含测试数据、损耗分布、分级评价等内容,附录提供详细报告模板,确保结果可追溯。
五、应用价值
为光伏电站运维提供量化诊断工具,可精准识别低效组件、线缆过热、逆变器故障等问题,指导电站优化设计和技改。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不公开
标准公告
  标准发布公告 2025/8/29 14:42:30

*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于2025/8/29 14:42:30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8/29 14:42:3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