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自我承诺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发布的T/CES 315—2024《风电场风轮叶片无人机检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ES》制定。T/CES 315—2024《风电场风轮叶片无人机检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2025年08月29日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登记证号 51100000500006049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范围 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专业展览、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贾利民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10层 邮编 : 100055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ES 315—2024
中文标题   风电场风轮叶片无人机检测技术规范
英文标题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wind turbine blades defect detection system for wind farm
国际标准分类号   27.180
中国标准分类号   F 11
国民经济分类   D441 电力生产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3日
实施日期   2024年12月30日
起草人   杨建卫、刘凯、李存义、李海芹、张英、樊春锋、佟林、刘昶、朱雷、郭红波、张鸿飞、 张建成、姚柳、苏欣、黄善永、郭海涛、张恩享、曹蓓、戴申华、王琨玥
起草单位   中电华创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国科中检(苏州)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挪亚检 测技术有限公司、龙源(北京)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甘肃 中电瓜州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保定中科新能源系统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广西电力有限公 司、山西神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 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深圳大疆创新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华东电力试 验研究院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电场风轮机叶片外表面缺陷检测的系统参数、系统架构、系统功能、检测流程及判定标准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役风电场风轮叶片的无人机检测。
主要技术内容   一、系统架构与核心技术
多模态检测系统
采用无人机搭载高清相机、激光雷达、RTK定位设备等硬件,结合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含飞行控制、三维建模、缺陷识别等模块),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检测体系。
支持静态检测(叶片静止)和动态检测(叶片转动)两种模式,动态检测通过环境感知算法实时规划航线,静态检测采用倾斜摄影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纹理。
高精度定位与建模
要求无人机配备自建RTK系统,平面定位精度达±(2.5 mm+0.5×10D)RMS,高程精度±(5 mm+0.5×10D)RMS,确保厘米级定位。
激光点云三维建模精度不低于5cm,支持净空距离、坡度、面积等空间量测功能。
二、关键性能参数
硬件配置
无人机需符合GB/T35018标准,可见光云台支持4K视频录制;服务器要求x64架构、CPU频率≥2.7GHz、内存≥8GB。
缺陷识别算法基于深度学习,查全率与查准率均要求>90%(针对结构损坏、雷击等严重缺陷)。
飞行参数
动态检测时无人机距叶片≥30m,静态检测保持10m~20m距离,倾斜摄影多视角采集数据。
环境限制:风速≤8m/s,禁止雨雪天气作业。
三、检测流程创新
智能化流程设计
通过测量航线自动规划→三维模型重建→姿态识别→检测航线生成的闭环流程,实现全自动化检测。
支持断点续飞功能,应对突发障碍或电量不足等情况。
缺陷分级体系
将缺陷分为4级(Ⅰ-Ⅳ),Ⅰ级为结构断裂等致命损伤,Ⅳ级为表面掉漆等轻微问题,每级明确修复优先级与风险影响。
四、数据分析与输出
自动化报告生成
系统自动输出包含缺陷位置(叶根/叶尖距离)、类型统计、劣化趋势分析的报告,支持年度复检跟踪。
技术特点
融合创新:结合RTK高精度定位、激光点云建模与AI缺陷识别,突破传统人工检测效率瓶颈。
动态适应:全球首创动态环境感知航线规划技术,实现叶片转动状态下的安全检测。
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数据采集到归档形成闭环,为风机维护提供决策依据。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不公开
标准公告
  标准发布公告 2025/8/28 17:08:43

*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于2025/8/28 17:08:43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8/28 17:08:4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