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自我承诺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发布的T/CES 311—2024《第二代高温超导长带临界电流无感饼式线圈端对端传输法测量方法》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ES》制定。T/CES 311—2024《第二代高温超导长带临界电流无感饼式线圈端对端传输法测量方法》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2025年08月29日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 ||
登记证号 | 51100000500006049 | 发证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业务范围 | 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专业展览、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贾利民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10层 | 邮编 : 100055 |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
标准编号 | T/CES 311—2024 | ||
中文标题 | 第二代高温超导长带临界电流无感饼式线圈端对端传输法测量方法 | ||
英文标题 | End-to-end Ic characterization of long length 2G-HTS tapes in non-inductive pancake coil |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17.220.20 电和磁量值的测量 |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L 98 | ||
国民经济分类 | D4420 电力供应 | ||
发布日期 | 2024年12月23日 | ||
实施日期 | 2024年12月30日 | ||
起草人 | 朱佳敏、陈思侃、甄水亮、田波、陈力、张国民、宋萌、李力、岳宇宾、顾晨、刘华军、 丘明、程军胜、史越、张永军、王玉山 | ||
起草单位 |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集团上海超导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 研究所、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原力辰超导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合肥国际应 用超导中心、中国电力科学院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科磁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上海上创超导科技有限公司、东部超导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
范围 | 本标准描述了单根长度不小于5m 的第二代高温超导长带临界电流无感饼式线圈端对端传输法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宽度4mm~12mm、厚度0.15mm~0.5mm、临界电流小于800A,液氮温度下的过流能力至少是其标称临界电流的1.2倍的铜及铜合金封装带材。 | ||
主要技术内容 | 1. 适用范围 该标准规定了第二代高温超导长带(2G-HTS)临界电流的无感饼式线圈端对端传输测量方法,适用于长度≥5m、宽度4-12mm、厚度0.15-0.5mm、临界电流<800A的铜/铜合金封装带材,要求液氮温度下过流能力≥1.2倍标称临界电流。 2. 核心技术特点 无感饼式线圈设计:采用特殊绕制方法和绝缘材料骨架(如八卦形盘芯),显著降低电感量,使线圈接近纯电阻特性,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 端对端传输法:通过两端通电模拟带材实际工况,相比磁化法更能反映长带整体载流性能,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好。 非接触预检技术推荐:建议采用霍尔探头法或磁路法预检带材临界电流低点位置,辅助绕制过程监控。 低温系统规范:要求液氮完全浸没线圈(液面高于线圈≥3cm),配备隔热、液氮补充及干燥功能,确保温度稳定性。 3. 关键参数与要求 绕制系统:需实现恒张力控制(张力值依据带材厂商参数),配备计米器(精度1mm)和自动化控制功能。 电极间距:电压引线最小间距L2≥5m,电流-电压电极最小距离L3≥带材宽度,接触压力≤35MPa以避免带材形变。 测量判据:默认电场判据10μV/m或100μV/m,电阻率判据101Ω·m或1013Ω·m。 升流速率:推荐<0.2A/s,恒流阶段电流漂移<1%Ic。 不确定度控制:通过循环比对试验验证,重复性扩展不确定度≤1.35A(1.05%),复现性≤1.27A(0.99%)。 4. 创新性与应用价值 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无法反映长带实际载流性能的问题,尤其适用于超导电力装备的质量监控。 通过标准化绕制、冷却和测量流程,提升产业一致性,推动高温超导带材产业化发展。 附录提供非接触测量方法(如霍尔探头法空间分辨率高、磁路法兼容铁磁基底)作为补充手段。 |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
标准文本 | 不公开 |
标准公告 | |||
---|---|---|---|
标准发布公告 | 2025/8/28 16:42:15 | ||
*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于2025/8/28 16:42:15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8/28 16:42: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