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自我承诺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发布的T/CECRPA 015—2025《跨黄河中上游公路斜拉桥绿色低碳建造评价标准》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ECRPA》制定。T/CECRPA 015—2025《跨黄河中上游公路斜拉桥绿色低碳建造评价标准》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2025年06月04日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登记证号 51100000717829895N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范围 理论研究 学术交流 创建服务 业务培训 宣传教育 书刊编辑 技术交流 国内合作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刘青松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邮编 : 100035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ECRPA 015—2025
中文标题   跨黄河中上游公路斜拉桥绿色低碳建造评价标准
英文标题   Green and low-carbon construction standards for cable-stayed bridges crossing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国际标准分类号   13.020.01 环境和环境保护综合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G544 道路运输辅助活动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9日
实施日期   2025年05月19日
起草人   刘杰、高嘉蔚、龚巍巍、李齐丽、罗晓军、严晓平、潘瑞琦、韩兆兴、秦晓春、于琦、鲍志远、毛宁、丁小平、李瑞杰、冀鹏举、支霞辉、张利国、邱春霞、何正榜
起草单位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宁夏公路管理中心、北京交通大学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跨黄河中上游公路斜拉桥绿色低碳建造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本标准可为跨黄河中上游公路斜拉桥项目开展绿色低碳建造提供技术参考,也可为评估以宁夏为代表的跨黄河中上游公路斜拉桥绿色低碳建造水平提供规范基础。本标准技术要求主要依托跨黄河中上游公路斜拉桥工程实践经验,其他区域项目可视情使用。
主要技术内容   3  术语和符号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斜拉桥 cable-stayed bridge
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
3.2  绿色低碳公路桥梁 Green low-carbon highway bridge
考虑桥梁结构、形式、材料、作用荷载及区域环境特征等,从桥梁全生命周期和对环境的低排放影响两个维度以全过程、全要素、多维度碳排放最低、资源占用最少、污染排放最少、建设成本最低等为建设目标,具有“工程—环境”相容共生特点的桥梁工程。
3.3  绿色公路 green highway
在公路的全寿命周期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控制资源占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建设品质提升与运行效率提高,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行车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
3.4  节点景观 node landscape
桥梁用地至桥梁使用者视域范围间具有标识性可供短暂观赏或具有休憩休闲功能的区域景观风貌,如观景台、停车区、服务区等。

4  基本要求和原则
4.1 坚持全寿命周期理念。将绿色低碳公路桥梁建设理念贯穿于桥梁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推进建设与养护一体化设计,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
4.2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和工程特点合理布局,优化设计。根据沿线自然、旅游等条件和游客出行需求,因地制宜拓展公路的旅游服务功能。
4.3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按照绿色公路建设要求,尽可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避免大填大挖频繁对原始地貌的切割损害,降低对原始地形、地貌的自然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统筹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和能源消耗。
4.4 坚持技术创新导向。大力推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运用,引导公路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绿色施工,推广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施工,优先采用环保低碳设备、工艺及技术。桥梁建设标准化构件宜推广采用工厂化建造模式及装配式施工工艺。
4.5 坚持科学管理。宜对施工能耗进行监测管理,系统评估项目建设能耗及碳排放水平。推广采用工程质量、健康、安全及环境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5  评价指标与方法
5.1  评价指标体系
跨黄河中上游公路斜拉桥绿色低碳建造评价标准方法为打分法。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包括达标型和加分型两大类,均由三类一级指标构成,包括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养护阶段,各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和三级指标。
其中,达标型二级评价指标 8 项,三级评价指标 12 项,见附录 A。加分型二级评价指标 13 项,三级评价指标 21 项,见附录 B。
5.2  评价方法
5.2.1  综合值计算方法
评价打分采用综合计算得分,包括达标分和加分,总分100分。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第 i 项三级指标分别打分。评价结果综合值为各项指标得分的累计叠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
 ——为评价结果综合值;
 ——为各评价指标的分值;
5.2.2  评价结果结论
评价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及合格,详见表 1。其中达标分必须得满分60分,否则视为不符合跨黄河中上游公路斜拉桥绿色低碳建造要求。
表1  评价结论
评价结论 分值
优秀 85≤S≤100
良好 70≤S<85
合格 60≤S<70
不合格 S<60

6  环境保护
6.1  短期保护
6.1.1 运送土方、设备及建筑材料时,应做到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将其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
6.1.2 应倡导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桩基础施工时宜选用旋挖钻,避免振动钻的过大噪音惊扰附近居民。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的规定。
6.1.3 对现场易飞扬物质应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6.1.4 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6.1.5 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其中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应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6.2  长期保护
6.2.1 桥梁工程的不合理操作会对周围的土壤造成不可逆的污染,同时基础的施工、养护作业也可能会对地下的文物和地下的设施造成破坏,在作业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并提前考察桥梁地点的地下状况。
6.2.2 应尽量减少施工、养护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侵害,例如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危险品、化学制剂的存放及使用;做好土壤质量的监控,防止化学制剂和有毒物质渗漏。
6.2.3 地下设施与文物保护。应详细调查各种地下设施,制订保护计划,防止地下文物遭到破坏,并保证桥梁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6.3  环境和谐
6.3.1 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破坏周围的自然环境,因此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不能以破坏道路的顺畅性为代价。
6.3.2 要考虑桥梁与两端道路连接的合理性,包括道路线形的连续性、路线曲率的连续性等。
6.3.3 桥梁构造庞大,对区域景观影响很大,进而也对环境、心理等产生很大影响。建设必须符合美学要求,使桥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并打造重要的节点景观。
6.3.4 若桥梁穿过动物保护区,需要修建动物通道帮助野生动物通过,否则可能导致濒危物种迁徙或者繁衍出现障碍。

7  资源利用
7.1  节约材料
7.1.1 桥梁施工过程中会用到结构、围挡、装饰等工程所需材料,施工人员应力求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节约成本。
7.1.2 应优化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方法。大型钢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可以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减少方案的用材量;对于钢材焊接技术,新型的螺丝连接技术相比老式的焊接技术更节省材料。
7.1.3 冬季温度较低时施工,需要对桥梁中的钢筋混凝土进行养护。具体的养护方法根据桥梁的实际结构而定,对于跨度小的桥梁可以从一头供热,跨度大的可以从中间向两头供热,以保证保温隔热效果,并减少材料浪费。
7.1.4 对于桥梁面层混凝土保水材料,应进行总体布置,减少非整块材的数量,可采用自黏类片材,减少现场液态黏结剂的使用量。
7.2  节约用水
7.2.1 应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7.2.2 对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应进行专项计量考核,应建立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统,应分别对生活用水和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
7.2.3 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7.3  节约能源
7.3.1 应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来实现能源的节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成本。
7.3.2 应合理安排工序,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
7.3.3 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
7.3.4 应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结构、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采光、通风良好。
7.3.5 应注意对用电和照明的合理控制,在节电的同时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应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7.4  节约用地
7.4.1 应对有限的临时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使用,同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4.2 应布置得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
7.4.3 应尽量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尽量使用荒地和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同时做好场地的绿化工作。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查看
标准公告
  标准发布公告 2025/6/3 15:41:17

*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于2025/6/3 15:41:17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6/3 15:41: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