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中国兵工学会自我承诺

  中国兵工学会发布的T/COS 021—2025《快速布防电子哨兵系统达通用规范》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COS》制定。T/COS 021—2025《快速布防电子哨兵系统达通用规范》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中国兵工学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国兵工学会
2025年04月11日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 中国兵工学会
登记证号 51100000500001499A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共民政部
业务范围 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咨询服务、业务培训、技术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赵刚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0号院 邮编 : 100089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OS 021—2025
中文标题   快速布防电子哨兵系统达通用规范
英文标题   General specification rapid deployment beacons system
国际标准分类号   21-010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C356 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12日
实施日期   2025年03月12日
起草人   唐湘成、黄正中、邹硕颐、彭嘉品、尹春玲、汤音子、刘东升、廖志烨、石康旺、杨家斌、张小川、李玲慧、袁少钦、李佳文、李惠雨、张毅飞
起草单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九研究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快速布防电子哨兵系统的通用要求、质量保证规定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快速布防电子哨兵系统的制造和检验。
主要技术内容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去基建化 Without Relying On
系统工作不依赖于基础条件建设保障,具有自给供电、自主通信、自预警能力。
4  技术要求
4.1  组成
4.1.1 系统
快速布防电子哨兵系统由电子哨兵、机动运载平台和指控终端组成。常见用于边境去基建化布控、重点场所临时警戒、临时突发事件监控等场景。
系统中电子哨兵接入数量根据实际场景需要和指控终端最大接入数量等决定。

图1 快速布防电子哨兵系统组成及部署示意图

4.1.1 电子哨兵
电子哨兵是系统的主要探测部分,一般包含以下部分:
?快速可收展结构
结构主体一般采用一体式可收展式箱体设计,方便快速展开工作和快速撤收,适合车载运输。
?任务载荷
一般由红外探测器、可见光探测器、激光测距机、照明设备等光电探测设备组成。
?信息控制
一般由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数据聚合模块、存储模块等组成,实现探测信息处理、数据交互、数据存储等。
?通信组网
适应野外复杂环境通信条件
一般选择甚高频(VHF)和特高频(UHF)组合通信方式,根据实际也可选择有线通信、4G/5G、卫星通信等方式,实现与指控终端的信息交互。
?电源管理
一般由锂电池、太阳能板和能源管理组件等组成,同时应具备市电接口。实现哨兵长时间无人值守工作。
?其他
根据实际场景,还可增加自卫装置,如近距离传感器、声光驱离、自毁装置,实现哨兵值守时的自保护。
4.1.1 机动运载平台
机动运载平台一般采用车载越野底盘,哨兵托架,吊装机构,实现电子哨兵的运输、部署和收纳。
4.1.1 指控终端
指挥终端由高性能处理器、存储设备、显控设备等组成,部署任务部署软件、指挥控制软件,实现指控控制、能源管理、综合保障等功能,可部署在机动运载平台上,也可部署在固定场所。
4.2 功能
4.2.1 快速部署功能
快速部署功能一般包括:
1)可通过机动运载平台实现电子哨兵快速投放
2)电子哨兵在部署地点能够快速展开工作和进行撤收
3)能够快速建立电子哨兵与指控终端联系
4.2.2 无人值守功能
无人值守功能一般包括:
1)支持目标全天时自动检测
2)目标快速识别定位
3)自我预警防护等。
4.2.3 指挥控制功能
指挥控制功能一般包括:
1)指挥终端可远程控制电子哨兵;
2)支持电子哨兵状态信息及报警信息上报等;
3)电子哨兵部署位置、探测范围、探测信息(图像或雷达图)显示。
4.2.4 通信组网功能
通信组网功能一般包括:
1)支持宽带和窄带双通道无线通信传输;
2)支持无线自组网链路连接;
3)支持通信链路质量评估;
4)支持通信覆盖可视化等。
4.2.5 能源管理功能
能源管理功能一般包括:
1)支持太阳能/蓄电池/市电等多种供电方式;
2)系统供电动态管理;
3)电池健康状态监控等。
4.2.6 综合保障功能
综合保障功能一般包括:
1)支持系统状态监控;
2)系统故障快速诊断、报警日志管理等。
4.3  性能要求
4.3.1  探测能力
1)探测目标类型:人员、车辆;
2)探测识别率:≥90%;
3)有效识别距离:  不小于5km(对车辆,典型尺寸≥3800mm×1600mm×1400mm);
不小于2.5km(对人员,典型人员身高1.7m,站立姿态)。
4.3.2  通信能力
1)有效通信覆盖范围: 不小于10km(窄带);
不小于10km(宽带);
2)传输速率: ≥2400 baud(窄带);
≥4Mbps(宽带)。
4.3.3  部署时间
展开时间:≤15min;
撤收时间:≤10min。
4.3.4  工作时间
≥7×24h(按触发报警20次/天计算)。
4.4  可靠性
可靠性应满足无人值守任务周期要求,其指标包括: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1000h。
4.5  维修性
应采用模块化设计,系统应具有防插错及识别标志,维修安全、检测诊断容易、零部件可修复、维修内容少、维修技能要求低等特点,显控终端能检测每个电子哨兵状态,便于管理维护。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0.5h。
4.6  环境适应性
4.6.1 高低温
系统高低温工作范围为-20C~+60C,贮存温度范围为-40C~+65C。
注:电子哨兵在不同温度下工作时长(指在仅依靠锂电池工作的情况下)不同,可参照表1。
表1 环境温度与工作时长参考表
温度范围 工作时长(百分比)
≥25℃ 100%
0℃~25℃ 90%~100%
-10℃~0℃ 80%~90%
-20℃~-10℃ 70%~80%
4.6.2 湿热
相对湿度≤93±5%(35℃±3%)。
4.6.3 振动
电子哨兵应能承受GJB 150.16A-2009中表1规定的运输振动和地面工作振动环境要求,试验后其外观质量和性能要求应符合产品规范规定。
4.6.4 砂尘
电子哨兵应能承受GJB 150.12A-2009中4.2.3规定的程序Ⅰ、Ⅱ砂尘试验,试验条件按GJB 150.12A-2009中4.3规定。
4.6.5 淋雨
电子哨兵应能承受GJB 150.8A-2009中4.2.3规定的程序Ⅰ、Ⅱ淋雨试验,试验条件按GJB 150.8A-2009中4.3规定。
4.6.6 风环境
电子哨兵应能承受GJB 150.21A-2009中4.3.2试验风速要求。
4.7  安全性
电子哨兵应具备明显标识,在工作过程中对靠近人员进行警示;应具备设备自保护措施。
4.8  电磁兼容性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应根据GJB 1389A-2005有关规定,由产品规范规定。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环境
1)试验场地相对平坦、开阔,周围无高大建筑等遮蔽物,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2)试验时能见度大于10km,无雨雪;
3)试验环境条件为标准大气条件。
5.2  功能要求
5.2.1  快速部署功能测试
试验方法:能够按照5.5节部署时间的指标要求完成电子哨兵的展开和撤收。
5.2.2  无人值守功能测试
试验方法:能够按照5.3节对探测区域的人员和车辆目标实现自动检测和定位,能够对靠近电子哨兵人员等移动目标进行报警。
5.2.3  指挥控制功能测试
试验方法:指挥单元能够对电子哨兵进行远程操控,能够将状态信息、报警信息和监控图像等信息实时上传至指挥单元。
5.2.4  通信组网功能测试
试验方法:能够按照5.4节进行宽带和窄带双通道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传输,能够上报通信链路质量评估以及显示通信覆盖范围。
5.2.5  能源管理功能测试
试验方法:能够进行太阳能/蓄电池/市电等多种切换供电,指控终端可实时显示电子哨兵电量、电池状态等信息。
5.2.6  综合保障功能测试
试验方法:指挥控制软件能够显示电子哨兵状态、报警日志等,在发生故障时,能快速显示故障情况。
5.3  探测能力测试 
1)试验部署
按如图2所示,电子哨兵部署在距离目标车辆检测点(位A)不小于5km、距离目标人员检测点(位B)不小于2.5km处。

图2 对人员和车辆探测能力试验部署示意图
2)试验方法
a)试验按图1所示进行部署,白天和夜晚时段分别进行测试;
b)使人员目标处于距离电子哨兵不小于2.5km处,若电子哨兵能够框选出人员目标并标明“人员”目标类型,则判定电子哨兵探测“人员”目标类型及识别距离满足技术要求。
c)使车辆目标处于距离电子哨兵不小于5km处,若电子哨兵能够框选出人员目标并标明“车辆”目标类型,则判定电子哨兵探测“车辆”目标类型及识别距离满足技术要求。
d)统计上述试验中人员和车辆被检测数量,测试时间为30min,记录数量为N0人、N0车;
e)测试时间结束后,软件中分别读取检测出的人员和车辆数目为N1人、N1车;
f)重复步骤d)—e)步骤3次,按照N1/N0公式分别计算人和车识别概率,
g)三次统计求平均,若目标检测概率≥90%,则满足技术要求。
5.4  通信能力测试
1)试验部署
按如图2所示,电子哨兵部署在距离指挥/通信单元不小于10km处,具备通视条件。

图3 通信能力试验部署示意图
2)试验方法
a)按照图2方式进行部署;
b)采用窄带通信模块进行传输,电子哨兵模拟发送指令/数据,传输速率不小于2400 baud,指挥/通信单元能够上报通信信噪比等链路质量评估数据,并且显示电子哨兵与指挥/通信单元能够通信的覆盖范围,则满足技术要求;
c)采用宽带通信模块进行传输,电子哨兵模拟发送图像/视频,传输速率不小于4Mbps,指挥/通信单元能够上报通信信噪比等链路质量评估数据,并且显示电子哨兵与指挥/通信单元能够通信的覆盖范围,则满足技术要求。
5.5  部署时间测试
试验方法:
电子哨兵到达待部署地点后,将电子哨兵从运输状态开始展开时刻,记录为部署展开的起始时刻T0;设备产品上电,进行工作状态转换,桅杆上升到最高处,当与指挥单元建立起通信时刻,记录为展开时间的完成时刻T1,若T1-T0≤15min,则满足部署过程展开时间的技术要求。
电子哨兵从工作状态开始撤收时刻,记录为部署撤收的起始时刻T2;设备产品下电,进行撤收状态转换,桅杆下降到最低处,当箱体结构收拢为运输状态时刻,记录为撤收的完成时间T3,若T3-T2≤10min,则满足部署过程撤收时间的技术要求。
5.6  工作时间测试
试验方法:
1)完成电子哨兵部署后,展开太阳能板,设备上电,且保持工作状态;
2)读取电子哨兵锂电池组T0刻剩余电量为V1(百分数);
3)电子哨兵按20次/天触发报警进行操作;
4)T0+24h后再次读取锂电池组剩余电量V2(百分数);
5)按照100/(V1-V2)公式计算,得出电子哨兵在此耗电量条件下,可连续工作时间时长,若天数≥7,则满足工作时间的技术要求。
5.7  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试验按照GJB 899A-2009中附录A进行,检验结果与4.4的要求进行比较评定。
5.8  维修性
系统的维修性按照GJB 2072-1994中第5章的规定开展维修性试验,结果与4.5的要求进行比较评定。
5.9  环境适应性
5.9.1 高低温
按照GJB 150.3A-2009中第5、6、7、8章的规定进行高温试验。
按照GJB 150.4A-2009中第5、6、7、8章的规定进行低温试验。
5.9.2 湿热
按照GJB 150.9A-2009中第5、6、7、8章的规定进行湿热试验。
5.9.3 振动
按照GJB 150.16A-2009中第5、6、7、8章的规定进行振动试验。
5.9.4 砂尘
按照GJB 150.12A-2009中第5、6、7、8章的规定进行砂尘试验。
5.9.5 淋雨
按照GJB 150.8A-2009中第5、6、7、8章的规定进行淋雨试验。
5.9.6 风环境
按照GJB 150.21A-2009中第5、6、7、8章的规定进行抗风试验。
5.10  安全性
当人员靠近工作的电子哨兵时,能明显目视到警示标志,且在指控终端能检测到人员靠近告警。
5.11  电磁兼容性
按照GJB 1389A-2005的有关规定进行。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类型
产品按照检验类型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2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需要每批产品出厂前都进行检验,检验合格方可出厂。
6.3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在产品生产定型、转产验收、停产1年以上恢复生产或原材料、产品结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影响产品性能以及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进行。
6.4  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见表2。
表2 检验项目表
序号 检验项目 要求章条号 试验方法章条号 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
1 功能要求 4.2 5.2 - -
 快速部署功能 4.2.1 5.2.1 √ √
 无人值守功能 4.2.2 5.2.2 √ 
 指挥控制功能 4.2.3 5.2.3 √ √
 通信组网功能 4.2.4 5.2.4 √ 
 能源管理功能 4.2.5 5.2.5 √ √
 综合保障功能 4.2.6 5.2.6 √ √
2 探测能力 4.3.1 5.3 √ √
3 通信能力 4.3.2 5.4 √ √
4 部署时间 4.3.3 5.5 √ √
5 工作时间 4.3.4 5.6 √ √
6 可靠性 4.3.5 5.7 √ 
7 维修性 4.3.6 5.8 √ 
8 环境适应性 4.3.7 5.9 √ √
9 安全性 4.3.8 5.10 √ 
10 电磁兼容性 4.3.9 5.11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查看
标准公告
  标准发布公告 2025/4/11 14:36:30

*由中国兵工学会于2025/4/11 14:36:30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5/4/11 14:36:3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