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社会团体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团体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T/CI 618-2024)《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城市生命线工程》团体标准解读
2025-04-08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主编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城市生命线工程》(T/CI 618-2024)。

图片2.png


二、标准制定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安全风险日益复杂化,传统安全管理手段已难以应对燃气泄漏、桥梁坍塌、地下管廊事故等城市生命线工程中的潜在风险。为此,国务院安委会于2023年发布《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2023版)》,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立体化监测体系1012。在此背景下,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联合5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系列标准,其中“城市生命线工程”于2024年11月通过专家审查,标志着我国城市安全管理迈入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该标准旨在通过统一数据接入规范,解决多源异构数据整合难题,提升风险监测的实时性和预警精准度,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早期风险识别、跨部门协同处置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推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三、标准的核心内容与框架

   1)数据接入范围与分类:城市生命线工程涵盖燃气、供水、排水、桥梁、综合管廊等关键基础设施。

   2)标准要求接入的数据包括:空间地理信息:如管线走向、设备位置等空间数据;实时监测数据:燃气压力、水质参数、桥梁振动、地下管廊环境(温湿度、有毒气体浓度等);风险评估数据:历史事故统计、脆弱性分析结果等。

   3)技术要求与标准化接口

数据格式统一化:规定数据编码、传输协议和存储格式,确保跨平台兼容性;

实时性与可靠性:要求监测数据秒级上传,并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本地预处理,降低网络延迟;

安全与隐私保护:明确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安全措施,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4)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化应用

标准强调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据深度挖掘,例如:

风险预测模型:结合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构建燃气泄漏爆炸、桥梁结构健康等预测模型;

联动处置机制:当监测数据超阈值时,自动触发应急响应流程,并推送预警至相关部门和公众。

四、标准的技术创新与行业影响

  1)技术创新点:

多维度感知网络:整合传感器、视频监控、无人机等多类终端,形成“云-边-端”协同的立体监测网;

动态风险评估: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实现风险等级的动态调整与可视化展示。

  2)产业协同效应

推动产业链发展:为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数据服务商提供统一标准,促进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平台等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跨部门协作:打破行业数据壁垒,推动住建、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的业务协同。

五、实施路径与未来展望

实施路径包括:试点先行:在济南、深圳等城市开展示范应用,验证标准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技术配套:依托企业技术方案(如海融易通的危化品监测平台、万宾科技的智能感知终端),加速标准落地;

政策支持:结合《建设指南》要求,推动财政补贴、技术认证等配套政策出台。

未来,随着标准的推广,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管理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公共安全治理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