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社会团体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团体
中华中医药学会《高原气虚证动物模型构建规范》等8项团体标准立项公告
2024-11-18


为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进程,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组织专家对《高原气虚证动物模型构建规范》等的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立项审查,审查结论为同意立项,经学会办公会审批,现予以公告。


618f7437697848f9d1279408c5017914.jpeg

1.《高原气虚证动物模型构建规范》简介

高原气虚证是指健康人由平原进入高原后,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或懒言等典型的气虚症状,具有“动则益甚”的特点,其症状的出现率、严重程度均与海拔梯度呈正相关,从而形成具有高原特点的气虚证。高原气虚证主要是由于环境中氧气不足和寒冷所致,平原气虚证主要是由于久病、身体虚弱所致,二者致病原因和疾病特点不同。本项目基于高原低压低氧习服困难所致气虚的中医证候特征,采用低压低氧、寒冷刺激及力竭游泳等复合因素造模方法,探究高原气虚证动物模型构建方法,通过比较研究,筛选获得高原气虚证动物模型最佳造模方法,并制定操作规范及评价标准,以期为探究高原气虚发生机制及特需中药创新研发提供支撑。(此部分内容由指南项目组提供)

ccad5ba2097160dd68d6b0efae7ba806.png

2.《高原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构建规范》简介

高原气虚血瘀证是指在高海拔环境下,由于气虚导致的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引起血瘀的一种中医证候,其主要证型包括面色晦滞、胸闷、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睡眠差、口唇面部紫绀等;此外,还可出现心悸、气短、精神差、纳差等次证。中医学说认为高原病主要由高原外环境清气缺乏、人体宗气不足导致心、肺及其他脏腑出现气虚血瘀损伤所致,即高原病主要以气虚血瘀证为主。基此,本项目主要为了规范和系统化高原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通过制定统一的高原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标准,为研究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高原病发生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理论提供标准动物模型,这也将有助于提高高原气虚血瘀相关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加速高原特需中药的研发进程。(此部分内容由指南项目组提供)

b1d671201cbb21e795ff003c7d95503a.png

3.《高原肺水肿气虚痰湿证动物模型构建规范》简介

高原肺水肿是因急性缺氧导致肺循环严重障碍的非心源性肺水肿, 中医辨证以气虚夹痰湿证为主。高原肺水肿是机体进入高原后,清气不足导致宗气虚弱,引起气血运行失常,继而出现水液运行障碍,湿浊内生,水聚成痰、成饮或水泛为肿,发生胸满、痰多、水肿等病症。高原肺水肿气虚痰湿证主要由高原低压低氧特殊环境诱发,而平原气虚痰湿证主要由癌症、机体虚弱、正气受损所致,二者病因病机和疾病特点均不相同。目前高原肺水肿动物模型没有统一标准,且尚无任何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报道,本项目基于高原肺水肿气虚痰湿证的致病因素及中医证候特征,采用低压低氧、寒冷及内毒素注射等复合因素造模方法,筛选获得高原肺水肿气虚痰湿证动物模型最佳造模方法,并制定操作规范及评价标准,以期为高原肺水肿病证本质,病因病机的探索奠定基础,以及为抗高原肺水肿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有效的研究媒介。(此部分内容由指南项目组提供)

b5bfc18390501fe60ff6086d7644aac4.png

4.《高原脱适应脾虚痰浊证动物模型构建团体标准》简介

高原脱适应症是机体消除为习服高原特殊环境所获得的结构和功能改变,重新适应平原环境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嗜睡、疲劳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力下降、心慌胸闷等。高原地区寒冷干燥、清气不足,以致人体宗气不足,寒邪内客脾胃;平原地区气候温润,机体新陈代谢加快,患者脾胃功能进一步受累。脾失健运致机体升清降浊、运化水湿能力受损,痰浊内蕴。流行病学调研显示,脾虚痰浊是高原脱适应症的主要中医证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可最大程度模拟疾病的西医诊断特征和中医证候特点,是衔接中医基础和临床的重要桥梁。目前,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因此,项目组围绕高原脱适应症脾虚痰浊证,开展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评价指标标准化研究,以期推动高原脱适应症发病机制阐释及中医药防治能力提升。(此部分内容由指南项目组提供)

e388b55b957702bfe552005ab84e4f7a.png

5.《高原日间功能障碍痰浊蒙窍证动物模型建立规范》简介

高原日间功能障碍指由于高原复杂环境及高原失眠导致的疲倦乏力、头昏嗜睡、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激惹或情绪低落等系列日间功能障碍症状。与平原的日间功能障碍相比,高原日间功能障碍具有发病率高、发病程度重、环境特异性强、相关药物或加剧病情或不良反应显著等特点。中医认为,高原特殊环境和高原失眠等内外致病因素导致脏腑气化失常,引发痰浊的生产和蓄积。痰浊上行于脑,蒙蔽心神、阻滞气机,以痰浊蒙蔽清窍证为主要证候。因此,本项目拟基于中医病因与病机理论,建立高原日间功能障碍痰浊蒙窍证动物模型标准。(此部分内容由指南项目组提供)

6dd5d179de182415545f2653f47af685.png

6.《高原睡眠障碍(失眠/不寐)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建立规范》简介

高原睡眠障碍由高原低压低氧特殊环境诱发,以失眠为主要类型,发病率远高于平原地区。中医临床通过八纲辩证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久居高原发生失眠的主要病机为长期高原环境暴露导致的气阴亏虚、心失濡养,致使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因此,其核心证候和主要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证”为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可以多维度展现高原睡眠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体现中医证型的动态性与阶段性特征。

本动物模型建立规范遵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制定的程序和方法研制了《高原睡眠障碍(失眠/不寐)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标准》。该标准以病证结合诊疗思想为指导,在综合评价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相比较的发病机理同源性、行为表型一致性和药物治疗预见性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涉及动物类型、造模方法、外部刺激条件和成模评估指标等内容。该模型是探讨高原特殊环境病证本质、诊疗措施研究的基础,亦为开展创新型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有效的研究媒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效益和应用前景。(此部分内容由指南项目组提供)

2c1d79e2898f867486a2318a46758c29.png

7.《高原睡眠障碍(失眠/不寐)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建立规范》简介

高原睡眠障碍是指高原暴露状态下发生的睡眠障碍,其患病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案匮乏,已成为急慢性高原病以外备受关注的高原医学难题。根据中医的病因与病机分析,短期进入高原发生失眠的主要病机为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导致的气虚无以运血,血行瘀滞致心神不安,而生不寐。因此,气虚血瘀证属于短期高原睡眠障碍(失眠/不寐)的核心证候和主要中医辨证分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可以多维度展现高原睡眠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将时间观念引入该模型,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医证型的动态性与阶段性特征。因此,本项目拟建立高原睡眠障碍(失眠/不寐)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标准。

该规范在综合评价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相比较的发病机理同源性、行为表型一致性和药物治疗预见性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涉及动物类型、造模方法、外部刺激条件和成模评估指标等内容。该动物模型的建立是探讨高原特殊环境病证本质、诊疗措施研究的基础,亦为开展创新型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有效的研究媒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效益和应用前景。(此部分内容由指南项目组提供)

64d1f6448e001e1a3bfadd31e51db97b.png

8.《肝郁脾虚型高原胃肠应激障碍动物模型建立规范》简介

高原胃肠应激障碍主要是在高原应激源刺激下通过影响胃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平衡、胃肠激素释放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溃疡等症状。脾胃虚弱和(或)肝失疏泄是高原胃肠应激障碍的重要环节,肝郁脾虚是导致高原胃肠应激障碍的重要病机,脾肾阳虚、虚实夹杂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从病因病机角度运用番泻叶灌胃、弹力绷带束缚、夹尾刺激、低压缺氧等多因素复合方法诱导制作肝郁脾虚型高原胃肠应激障碍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探索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成功标准,为肝郁脾虚型高原胃肠应激障碍发病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动物模型和药效评价标准。(此部分内容由指南项目组提供)


394f8d66a5109cffb9dbb3e022ac1ab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