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子宫内膜异位症治未病干预指南》等6项团体标准立项公告
2024-07-15
|
为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进程,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未病干预指南》《子宫腺肌病治未病干预指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崩漏中医诊疗指南(修订)》《胎漏、胎动不安肾虚诊断规范》《痛经中医诊疗指南(修订)》的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立项审查,审查结论为同意立项,经学会办公会审批,现予以公告。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未病干预指南》简介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临床表现为疼痛、不孕、复发等,症状反复、病程缠绵、复发率高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治未病”理念在EM的诊治和长期管理中有积极作用,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核心,重视对EM人群的管理,强调对EM的防治。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法的规范实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项目组基于“治未病”理论,参照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方法和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汇聚中医、西医相关领域专家的诊疗经验和研究成果,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经编写组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多学科专家意见制定本指南,以期为临床医师将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法用于EM防治工作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2. 《子宫腺肌病治未病干预指南》简介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严重痛经和不孕,且病程缠绵,需要长期管理,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治未病”理念在AM的诊治和长期管理中有积极作用,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核心,重视对AM人群的管理,强调对AM的防治。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法的规范实施,有助于缓解疼痛、减少出血、抑制复发、控制疾病进展、减轻副作用。项目组基于“治未病”理论,参照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方法和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汇聚中医、西医相关领域专家的诊疗经验和研究成果,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经编写组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多学科专家意见制定本指南,以期为临床医师将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法用于AM防治工作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简介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产后妇科疾患,我国已婚育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为37.8%-45.2%,调查显示,绝经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50-80%。该病病程具有反复性、迁延性,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颇具优势,但临床上尚缺乏中西医结合诊疗建议,如何规范中医特色治疗方案,让中西医治疗优势互补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旨在明确中西医疾病名称、诊断标准,规范中医辨证分型,规范中医诊疗方案,规范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并可作为现有指南诊治推荐内容的重要补充,从而提高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诊疗水平,更准确的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优势,探索践行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发挥中医药综合干预优势,依据循证证据和专家共识给出了推荐意见,推荐具有一定证据或共识较高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4. 《崩漏中医诊疗指南(修订)》简介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崩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急重病,发病率为 11%~13%,约为30%的育龄期女性在一生中会经历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AUB),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最为常见,且包括三种类型,分别为无排卵型、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三种。据其临床表现,崩漏相当于AUB中的无排卵型AUB,可发生于从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以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女性居多。崩漏病因多端、发病机制复杂、病情缠绵难愈,可引起贫血、继发感染、不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大量出血从而危及患者生命。AUB-O中的无排卵异常子宫出血是崩漏最典型的症状,止血或恢复排卵是该病治疗的难点和关键。 现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崩漏相关指南已发布超过十年,相对应的AUB-O也出现了新的诊疗证据和标准,至今未作修订,已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而且有些内容如针灸治疗和中成药治疗方面需要补充完善。因此亟待修订崩漏中医诊疗指南,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以促进临床规范地进行崩漏的中医诊疗。 5. 《胎漏、胎动不安肾虚诊断规范》简介 “胎漏”与“胎动不安”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现代医学中“先兆流产”归属于其范畴。肾虚证是胎漏、胎动不安的核心病机,中医药以补肾安胎法则论治胎漏、胎动不安获得良好疗效。但目前对该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中所选用的肾虚证诊断标准各异,降低了疗效和研究的质量,不利于中医药的推广应用。此外,既往标准中存在术语定义不规范、条目层级不清晰、女性病理特性不明显等问题,影响了证候诊断的规范性。妇科肾虚证与儿科、男科等存在区别,胎漏与胎动不安作为女性特有的妊娠阶段时期出现的疾病,其肾虚证表现与女性生殖轴密切相关。因此制定符合女性生理病理,规范胎漏、胎动不安肾虚证辨证标准,是提高中医妇科临床实践和科研水平,推广中医诊疗的必要途径。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标准工作组按照规范的方法与步骤,拟制定并发布、推广《胎漏、胎动不安肾虚证诊断规范》,旨在完善胎漏、胎动不安肾虚证辨证方法,为中医妇科临床补肾安胎与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6. 《痛经中医诊疗指南(修订)》简介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阶段妇女的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该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但是方法众多,用药多样,临床应用缺乏循证依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痛经中医诊疗指南》(2012年版)已运行十余年,随着更多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发表,迫切需要在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修订与完善。本项目组将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和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要求,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采用专家访谈、会议论证、证据评价等多种形式,在现有最佳临床证据基础上,充分结合专家经验,基于中医自身特点形成修订版。旨在为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手段预防与治疗该病提供建议和指导,切实提高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水平与疗效,具有重要的专业价值和良好的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