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社会团体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团体
智慧守护“海岸卫士”!这项团体标准筑牢红树林生态底盘
2025-11-07


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牵头,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大学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团体标准《红树林专项调查技术规程》通过审定。该标准将解决长期以来红树林调查分散于不同部门、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口径不一、边界交叉重叠、难以融合,阻碍保护修复与管理的痛点问题。标准创新建立“影像-实地照片-树种”三位一体样本库、“类型举证”技术,还明确了调查任务、流程,统一坐标与高程基准,细化全环节要求。该标准为相关部门对红树林的保护修复、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对维护红树林生态功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应用背景

据了解,广西红树林资源主要分布于沿海区域,此前因调查工作分散在不同部门,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导致调查概念有差异、内容交叉,红树林边界划定重叠、数据统计口径不一,数据难以有效融合,给红树林保护修复、监管决策带来极大阻碍。当前,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工作要求,亟需统一的调查技术依据,以全面查清红树林数量、质量、分布及变化情况。

技术创新点

团体标准《红树林专项调查技术规程》的技术创新点体现在,一是创新建立“影像-实地照片-树种”三位一体的红树林样本库,通过无人机与地面拍照结合形成标准化解译参照,解决传统遥感判读依赖经验的主观性问题,适配红树林分布碎片化特点;二是优化外业举证技术,提出“类型举证”技术,允许同一区域内影像纹理一致的图斑共享举证,结合无人机航拍,较常规样方法将外业核实效率提升30%以上,同时叠加国土变更数据,实现红树林图斑与土地利用现状动态衔接,保障调查数据的现势性与权威性,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撑。

640 (4).png    640.png

技术作用

本标准为红树林专项调查提供统一技术框架,首要作用是解决长期以来调查分散、标准不一导致的数据口径差异问题,通过统一坐标基准、图斑划分等要求,消除不同部门调查数据矛盾,实现数据有效融合,为资源管理提供一致基础数据。标准技术创新应用可提升调查效率与精度,减少遥感判读主观性,“类型举证”技术结合无人机使外业核实效率提升30%以上,实现从微观图斑到宏观分析的贯通,为精准掌握红树林数量、质量、分布及变化提供技术支撑,为自然资源、林业部门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640 (1).png

审定会现场

来自广西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广西海洋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草地监理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在听取标准起草单位的标准起草情况汇报后,对标准逐条逐款进行了认真审定,一致认为团体标准《红树林专项调查技术规程》内容完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此项标准的发布实施对提高红树林专项调查技术水平,助力红树林生态监测及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640 (2).png

审定会现场

广西标准化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林华高级工程师,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副分院长李新东高级工程师、吴秋靖高级工程师、黄像工程师,广西大学孙翔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李雄工程师及编制工作组成员参加了此次团体标准审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