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团体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团体新闻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钢烟囱设计标准》《成型钢骨架混凝土构件应用技术规程》审查会顺利召开
发布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发布时间:2024-10-30


协会标准《钢烟囱设计标准》(送审稿)审查会顺利召开


2024年10月20日,由上海必立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钢烟囱设计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标准》)审查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特派专家、相关专家及编制组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高耸构筑物专业委员会主持。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特派专家宣贯了当前协会对标准管理工作的审查要点,强调标准编写应充分考虑科学性、协调性、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明确了《标准》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写导则》T/CECS 1000-2021要求进行编制。


会议成立了以同济大学教授马人乐为组长的7人审查专家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编制组对标准编制情况的介绍和有关技术内容的说明,对标准内容进行了逐条审查。专家组认为,《标准》编制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编写导则》T/CECS 1000-2021编写规定,送审资料齐全,符合审查要求,一致同意《标准》通过审查。


《标准》经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并总结工程实践经验,针对钢烟囱的结构设计、防腐蚀设计和加固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标准》创新提出了涡激共振最大振幅的计算方法及由此产生的疲劳振动验算方法,完善了烟囱振动控制设计方法,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标准》的编制对钢烟囱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协会标准《成型钢骨架混凝土构件应用技术规程》审查会在京顺利召开


2024年8月30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清恒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成型钢骨架混凝土构件应用技术规程(送审稿)》(以下简称《规程》)审查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相关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主任苗志坚、装配式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刘斌、结构专业设计所副所长刘培祥,北京中清恒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清,北京建筑大学张国伟教授、合肥工业大学蒋庆教授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市政工程产品应用分会主持。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主任苗志坚代表主编单位致欢迎词,对协会、各位专家及各参编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斌博士介绍了标准编制工作情况。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当前协会对标准管理工作的审查要点,强调了标准编写应充分考虑科学性、协调性、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明确了《规程》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写导则》T/CECS 1000-2021的要求进行编制和审查


会议成立了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立军教授级高工为组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忠义教授级高工为副组长的9人审查专家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编制组对标准编制情况的介绍和有关技术内容说明,对《规程》内容进行了逐条审查。审查专家组认为《规程》编制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送审资料齐全,满足审查要求。《规程》内容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与现行相关标准相协调,创新性将成型钢骨架应用到混凝土结构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致同意通过审查。


《规程》的编制对成型钢骨架混凝土剪力墙及楼板的工程设计、加工制作、施工、验收具有指导意义,为该类剪力墙及楼板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协会标准《智慧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通则》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2024年9月10日,由江苏汇丰远土木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万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智慧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通则》(送审稿)(以下简称《平台通则》)送审稿审查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相关负责人,相关专家及编制组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数字化工作委员会主持。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负责人宣贯了协会标准审查的要点,强调了标准编写应充分考虑协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明确了《平台通则》应严格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的要求进行编制。 


会议成立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林振为组长的审查专家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编制组对标准编制情况的介绍和有关技术内容说明,对标准内容进行了逐条审查。专家组认为,《平台通则》编制符合GB/T 1.1—2020编写规定,送审资料齐全,符合审查要求,一致同意《平台通则》通过审查。


《平台通则》内容包括智慧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总体要求,以及架构、功能、性能、数据接口、安全和运维要求等,对支撑国家宏观政策落地实施、行业高质量发展、政府智慧监管、企业科学管理和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