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团体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团体新闻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排查标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等编制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发布时间:2025-05-19

协会标准《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排查标准》编制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2025年5月7日,由湖南大学和湖南湖大土木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共同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排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超,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梁建国,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弛,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郑元,有关专家及编制组成员参会。


006.jpg

张超代表主编单位致欢迎辞,对各参编单位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标准》的编制将对高质量推动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排查并实现数字化管理和运运维发挥重要作用,编制组将严格按照工作进度计划,高质量完成标准编制工作。

张弛指出,编制科学、实用的排查标准,既是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的具体行动,既有建筑安全排查是保障民生安全、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25年是协会标准质量建设年,本标准作为协会重点标准,编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和意义深远,并强调了标准编制的注意事项和研讨建议。

郑元主持启动会、宣布标准编制组成立并全程参与讨论。会上,《标准》主编湖南大学张望喜教授从标准编制的背景、意义与基础出发,介绍了编制组在既有建筑安全领域的领先优势,对标准编制的工作基础与筹备工作、主要章节内容、标准编制组成员分工和工作计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

会议围绕标准定位与目标、大纲框架、章节内容和任务分工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多项关键意见。《标准》的编制将整合主参编单位技术优势,梳理本标准整个体系的横向关系与纵向关系,以高度的责任感,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严格把控技术路线,确保标准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标准》重点解决日期检查、专业排查、检测鉴定等关键环节的排查指标与流程,为既有建筑安全排查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助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和智慧运维。


协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交付标准》 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由柏慕联创联合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成都顺利召开。主参编单位、有关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专业委员会主持。

001.png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专业委员会标准管理专员刘嫦利,介绍了相关参会人员。胡林代表主编单位致欢迎词,对各参编单位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编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会议宣布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编制组的正式成立。刘嫦利对标准的编写规定进行了详细宣贯,并明确了标准的编写要求、流程和时间节点,为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编单位代表李江博士就标准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介绍了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当前已经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编制组成员就本标准适用范围、适用对象、编制大纲、任务分工及编制进度计划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了意见和建议,对于标准的编制方向和内容形成了初步的共识。在讨论过程中,专家们普遍认为,《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编制应充分考虑当前岩土工程勘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注重标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的对接与融合,提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在会议总结环节,主编单位表示将认真吸收和采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标准内容,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他们也表示后期将进一步做好标准的宣传、推广和实施工作,为推动岩土工程勘察行业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升贡献力量。

刘嫦利对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和贡献表示感谢,充分肯定了标准编制团队前期所做的工作,指出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信息化、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她希望编制组能够继续保持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按照既定计划和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编制任务,为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标志着该标准的编制工作正式全面启动。我们期待在编制组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早日完成该标准的编制任务,为岩土工程勘察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协会标准《建筑工程集成项目交付(IPD)通用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由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工程集成项目交付(IPD)通用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济南顺利召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蔡成军、智能建造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程志军,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住房所副所长徐龙,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珂,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工程师谢洪栋,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深业务总监王勇等有关专家、编制成员及主参编单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协会智能建造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王荣主持会议。

002.jpg


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代表主编单位致辞,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详细介绍了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在集成项目交付(以下简称IPD)和精益建造方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强调瑞森将以交付高性能建筑为目标,以数字化赋能精益建造为引擎,与各方共同探索IPD模式在行业推广应用的技术路线和标准范式,全力推进标准的编制工作。

协会蔡成军副理事长致辞,对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数字化转型工作表示认可,肯定了标准编制前期扎实的调研和组织工作,并对标准编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采用更快、更好、更便捷的方式编制高质量原创性标准;探索边试点边编制的标准化创新实施路径,加强宣传推广工作;争创行业团体标准标杆,推动技术创新和智能建造行业的健康发展。

协会智能建造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王荣宣读《标准》编制组成员名单,宣布编制组正式成立,并宣读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范。

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高性能建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广兴代表编制组作汇报,介绍了《标准》的立项背景及意义、前期研究基础、编制大纲、标准工作计划等内容,并通过实践项目描述IPD模式的落地场景。与会专家对编制大纲、研究专题、进度计划及任务分工等文件开展讨论审议,针对《标准》系列文件框架设计、重点内容进行交流,就《标准》名称、章节编排和任务分工展开了讨论并达成共识。

协会智能建造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程志军肯定了编制组提交的编制工作大纲、编制初稿和前期筹备工作,并对高质量完成《标准》编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要求各参编单位通力合作,严谨务实地完成标准编制工作。

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传统工程承包模式中信息壁垒、管理碎片化等问题突出,导致资源浪费和协同效率低下。IPD模式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核心,通过设计、施工、供应链等各方早期深度协作,融合数字建造与协作技术,整合全生命周期资源,推动决策优化与效率提升,为破解传统模式权责不清、变更频繁等痛点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本《标准》的编制将有效建立多方协同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规范从需求量化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管理,为提升工程品质、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协会标准《珊瑚砂地基微生物加固技术标准》编制组成立 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溧阳召开


由重庆大学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珊瑚砂地基微生物加固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江苏溧阳顺利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刘汉龙,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弛、湿陷性黄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武卫等20余位专家及编制组成员参会。

003.png


刘汉龙院士代表主编单位致欢迎辞,对各参编单位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标准》的编制将对微生物加固技术的应用发挥重要作用,编制组将严格按照工作进度计划,高质量完成标准编制工作。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弛指出,标准化工作是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标准》编制需紧扣《“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与“双碳”战略导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切实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

会上,《标准》主编肖杨教授从标准编制的背景、意义与基础出发,介绍了编制组在微生物岩土领域的领先优势,为《标准》编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验证基础。主编单位代表吴焕然副教授就《标准》编制背景与意义、任务来源与编制组构成、标准编制的工作基础、主要章节内容、标准编制组成员分工和工作计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会议围绕大纲框架、章节内容和任务分工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多项关键意见。

《标准》的编制将整合主参编单位技术优势,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微生物加固技术在岛礁建设、海岸工程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助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标准》的编制是我国面向“双碳”战略目标、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不仅填补了微生物加固技术领域的空白,更以创新技术体系支撑绿色基建与生态安全,彰显了我国在生物岩土工程领域的国际引领力。


协会标准《农村有机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方法标准》 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津召开


协会特约记者  王建军报道   由天津商业大学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农村有机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方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村镇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建军,天津商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冠益,有关专家及主参编单位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村镇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余晶主持。

004.jpg 

陈冠益代表主编单位致辞,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村镇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以及参编单位的专家对天津商业大学标准化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表示编制组将进一步明确编制目标,按计划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天津商业大学将全力支持《标准》编制工作,并强调本标准的编制对农村绿色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服务价值。

王建军代表标准归口单位讲话,首先介绍了协会及协会村镇人居环境专委会的基本情况、定位宗旨、近期开展的重点工作,宣讲了协会最近发布的《标准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并强调标准编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希望结合农村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标准框架和编制内容,为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标准支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余晶宣读《标准》编制组成员名单,并强调了《标准》编制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005.jpg

编制组代表介绍了《标准》编制的技术背景、基本原则、技术路线、章节编排、进度计划、工作制度以及拟开展的专题研究。与会人员就农村有机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标准》章节编排和任务分工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达成共识,完善了标准框架,并明确了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

本标准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专项“农村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旨在填补我国分散型农村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方法标准的空白,以标准助力无废乡村与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