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个人登录 | 团体登录

会宁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协会自我承诺

  会宁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协会发布的T/HZYX 0004—2021《会宁黄芪》团体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和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原则,按照在本平台公布的《标准制定程序文件_HZYX》制定。T/HZYX 0004—2021《会宁黄芪》团体标准规定的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会宁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协会在自愿基础上作出本承诺,并对以上承诺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会宁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协会
2023年05月11日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 会宁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协会
登记证号 516204223323191659 发证机关 会宁县民政局
业务范围 中药材建设规划,行业标准制定,行业技术培训,中药材市场开拓和经营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张建中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会宁县农业产业园区 邮编 : 730700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HZYX 0004—2021
中文标题   会宁黄芪
英文标题   Huining AstragalusI radix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20 植物栽培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A017 中药材种植
发布日期   2021年09月27日
实施日期   2021年09月27日
起草人   王辉、杨彩珠、马玉梅、王国保、殷建国、张海军、张建中
起草单位   会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协会、会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会宁金通祥药业有限公司、甘肃世济堂药业有限公司、甘肃丰宁中药材种苗繁育有限责任公司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会宁黄芪的术语和定义、生产地域范围、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会宁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申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注册号:23307867)的地理标志产品会宁黄芪(会政函〔2016〕27号)。
主要技术内容    立地条件
会宁黄芪生长的海拔范围1450~2400 m,平均气温3.5 ℃~9.6 ℃,年降雨量100~300 mm之间,全年无霜期155天,日照时数2700 ~3360 h。境内水源充足。土壤以黄绵土、灌漠土、黑土、黑麻土、河谷灌淤土为好。土粒分散, 疏松多孔,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10 g/kg以上,全氮0.6 g/kg以上,全磷1.2 ~1.6 g/kg,全钾15~22 g/kg,速效磷5~20 mg/kg,速效钾100~200 mg/kg,pH值在7.0至8.5之间。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 中的二级要求;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中的一级和GB 9137的要求;灌溉用水应符合GB 5084的要求。
栽培管理
种子要求
选择籽粒饱满,色泽光亮,无病虫害,无污染的种子。干种子千粒重5.6 g~6.0 g,要求种子纯度≥95%,净度≥95%,发芽率≥80%,含水量≤10%。并除去杂质及受伤、破损、霉变的种子。
育苗
分春播和夏播,种子适宜的萌发温度15 ℃~25 ℃,土壤含水量15 %左右,因海拔不同播种期约在3月中旬到6月上旬之间。有机肥30 t/hm2作基肥,50 %锌硫磷0.3 g/m2进行土壤消毒。碾压或加热方式做种子处理提高加快出芽率。播种密度为1450 粒/m2~1550 粒/m2,播种量在120 kg/hm2~150 kg/hm2之间,株距6 cm。幼苗期施肥,硝酸铵60 kg/hm2~105 kg/hm2,或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各50 g加水10 kg。
移栽及田间管理
春苗在9月下旬,夏苗在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土壤深耕30 cm以上,施入磷酸二铵300 kg/hm2。随翻地施入腐熟羊粪、猪粪等优质农家肥40 t/hm2。选择健壮、头部完整、根条均匀、无病虫感染、无机械损伤、表面光滑、苗子质地柔软,直径5 mm~8 mm,苗长10 cm~15 cm,百苗鲜重100 g~180 g的优质种苗。栽植密度为株距10 cm~15 cm,行距25 m~30 cm。保苗密度为25 万株/hm2~30万株/hm2。30 d、苗高5 cm~10 cm及苗高25 cm时行三次中耕除草。追施肥料为磷二铵100 kg/hm2、或硝酸铵90 kg/hm2、或施入硫酸铵80 kg/hm2,也可选用液体肥,如叶面宝、磷酸二氢钾或稀土微肥等连续叶面喷施3次,每次间隔10 d~15 d。黄芪盛花期用10 %糖水喷洒,吸引蜜蜂采蜜,提高授粉率。移栽地0 cm~20 cm土层重量含水量低于110 g/kg就需要灌水,灌水量约400 m3/hm2。
 采收
栽培黄芪一般2年~3年收获。采收期在秋季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要深挖,防止挖断或损伤根部。
产地初加工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产地初加工流程
挑除病株→晾晒→揉搓→修剪→分等→称重捆扎→堆闷→晒干或烘干→入库。
关键控制点
收挖的黄芪挑除病株,切下芦头,抖净泥土,摊放在干燥通风透光处的竹箔上或干燥平坦的地面、石板、水泥地上晾晒数日,晾晒至根系柔软不易折断时,按粗细大小分等,用手顺握轻轻揉搓2次~3次,使皮肉紧实,去掉表皮泥土,除去残茎、须根和芦头,继续晾晒,半干时继续用木板等揉搓,七成柔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大小分等用细线扎成重约500 g左右的小把,根部压紧绑扎使之顺直,堆闷1 d~2 d后再晒干或烘干,入库防潮防虫保存,严禁硫磺熏蒸。
白天摊开晾晒,晚上堆成堆,利于发汗。晒干或烘干至含水量12 %以下。
用符合卫生标准GB 5749的生活饮用水,用2 Mpa~6 Mpa高压水枪淋洗黄芪10 min~20 min,防止淋洗时间过长损失药效成分和表皮破损。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查看
标准公告
  标准发布公告 2023/3/30 10:41:09
  [公布修改单]会宁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协会 T/HZYX 0004—2021《会宁黄芪》团体标准第1号修改单 2023/3/30 10:41:09

*由会宁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协会于2023/3/30 10:41:09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最后修改时间:2023/3/30 10:41:09

评论